2009年春拍还未落下帷幕,有关艺术品市场“回暖”的声音就不绝于耳,我们非常理解他们的苦衷,因为当下信心比成交额更为重要。但是,现实的粗糙与生硬,往往会磨痛理想化的想象。
一、如何认识当下的中国艺术品市场
面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特别是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我们如何去分析,采用什么样的标准是十分重要的。一是我们必须明确当下的中国艺术品市场还是一个小规模化市场,也有人将其称之为边缘性市场,市场体系及其运营机制很不健全,在快速成长的过程中积累的问题也非常多,可谓是乱象丛生,在这个时候要做出判断一定要看主流、主体,而不能仅靠一、二个现象,甚或是未经分析的数据而轻易下结论。因为回暖,我们需要的是理性的发展与提升,而不是追求一种外表的热闹。二是随着国运的增强,中国概念的强化,中国软硬实力在迅速提升,在这个阶段,中国资产的增值在所难免。作为一种文化标志的中国艺术品当然也不可能例外,并且很可能会首当其冲,这是一个大的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大发展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当然这无关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冷暖,原因是这种大趋势与市场现状的传导机制还未能有效的建立起来。三是中国成为世界文化中心之一的步伐在进一步的加快,这一标志着以北京为中心的文化影响力及市场的整合力会进一步增强,首先整合大中华圈,进而至东南亚及亚洲的文化势力,不同区域及文化上的差异会在竞争中协同,在协同中竞争。在这个过程中,北京作为世界文化中心之一的位置就会确立起来。其中重要的风向标是艺术中心地位的确立与艺术市场定价权的回归。我们所希望的回暖是沿着这一方向运行,而不是再进入一种无序的状态之中。当然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文化的底气与经济的实力,万不可为增强信心而脱离实际地鼓与呼,这样即便是无误导之嫌,也有无建设性举措哗众取宠之嫌,这是我们反思、求证的落脚点。
二、中国艺术品市场如何回暖
从全球艺术品市场角度来看,作为重要标志之一的拍卖业,中国拍卖企业的规模仍然相对偏小,数量偏多,还没有实现规模化的经济效益。2008年,在中国艺术品拍卖行业中,规模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拍卖企业仅有30余家,其余的拍卖企业规模多在 1亿元人民币以下。不难看出:拍卖公司在中国艺术市场中发挥着初次销售和转售双重主导作用。不仅如此,还存在着拍卖企业数量多、资源分散,以及数量增加的趋势。在中国艺术市场上,作为二级市场的拍卖公司,无论是从所承担的市场职责,还是从市场定位的角度来看,都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一级市场画廊的角色。许多艺术品直接通过拍卖公司进入到市场消费的环节,这样的局面构成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一大特色。在数量、规模,以及担当的市场角色上,拍卖公司与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形成了利益冲突。在拍卖行业火爆和热闹的局面下,中国画廊业却举步维艰。中国艺术品市场上的一个现状是,以短期投资行为为主、收藏为辅,而且这种现象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愈演愈烈。实际上,在中国,短期投资行为不仅表现在艺术市场上,在股票、房地产等行业里也屡见不鲜。这种行为不应简单地归因于投资者的不成熟投资或者投机行为。近几年间大量财富的突然涌入,让不少艺术家的生活方式和人生目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已经产生了一股强大的焦躁情绪,很多艺术家开始害怕这种市场指令影响到他们的美学观念和选择,也助长了这一趋势。但从深层次角度来看,中国产业大环境尚处在初期发展阶段,缺乏投资保障机制、市场监管不严、法律法规有待完善、市场不确定性等诸多方面的因素造成了整个市场投机行为严重。在投资赢利的市场利益的驱动下,中国艺术品市场中人为操作的痕迹十分明显。中国艺术品市场是不是回暖,最为关键的是画廊、画家及藏家的真实情况而不仅仅是依赖一组拍卖数据。
三、中国艺术品市场回暖的标志
从目前来看,中国艺术品市场要真正回暖并进入发展的轨道,首先需要三个标志性的事项:一是诚信治理找到了有效方式与方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诚信危机不能得到有效的抑制,中国艺术品市场回暖就只能是“小阳春”,而永远都无法迎来艳阳天。目前艺术企业信用制度的缺失已成为制约中国艺术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健康的市场秩序和完善的市场机制是任何一个市场成熟的标志所在。二是艺术品资本市场不断发育壮大。一个没有资本市场支撑的现代经济市场,是一个没有前途和出路的市场。如果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得不到切实的发育与发展,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所谓回暖就只是昙花一现。资产的流动性是资产的生命线,我们不能回避的事实是,衡量一个资产类别是否具有吸引力的另一个方法是分析其流动性,即在当前的市场价格下卖出一项资产的难易程度。在艺术品市场上,流动性可以用拍卖中卖出的作品数量占总计划拍卖的作品数量的比值来衡量。而“梅·摩艺术品投资指数”研究说明,该数值一般为70%~80%,繁荣时期该数值可能达到90%以上。在2008年11月上旬发生的夜场拍卖售出比例为60%,一些日场拍卖售出比例不到50%的现象,清楚地表明了现在的艺术品市场环境。而拍卖市场的表现好于画廊市场及私下交易市场。三是中国艺术品市场体系及其市场机制的发育,一个体系不健全、机制未建立的市场我们不可预测,同样,一个体系不健全、机制未建立的市场很难渴求其健康与快速的发展,除非我们有足够的信息共享与经验的支撑。我们只能说中国艺术品市场尚处在原发性的成长初期,由于发展的基础存在缺失,随机性与偶然性大量存在,规律性的东西需要深入挖掘,没有系统的研究,切忌轻下结论。
四、更多地关注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的发展
对现代经济来说,文化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无论是文化精神、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都无法离开文化资本的推动。虽然我们不能讲文化资本能走多远,文化就能走多远,但面对中国艺术品市场,这样说其实也并不为过。无论是区域市场还是世界市场,其整合力一方面源自文化精神的力量,另一方面则是资本的整合能力。实际上,中国艺术市场的真正繁荣是来自于中国国内强大的购买力,而非国际市场的收藏家和买家,这一趋势在最近几年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从这个角度就可以看出发展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的重要价值与历史意义。
通过回顾全球艺术品市场发现,在全球艺术市场看好的环境下,全球财富向高增长率的新兴市场——亚洲市场流动,尤其是朝着以中国和印度为首的亚洲市场移动。新兴市场在全球资金的追捧下,步入了一个新的增长时期。上一次全球艺术品的热潮,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在1989~1990年之间,全球艺术市场达到了一个顶峰。当时,日本经济发展处于鼎盛时期,这种热潮也拉动了日本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众多日本房地产企业开始积极投身于全球艺术市场,并由此带来一股全球艺术品投资的狂潮。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严重衰退和日本地产神话的破灭,全球艺术品市场开始全面滑坡,并从此一蹶不振。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全球艺术品市场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日本经济的不景气给全球艺术品市场带来了一场巨大的冲击。近几年来,由于全球经济在持续稳步的发展中聚敛了大量的财富,艺术品市场开始出现回暖迹象,并有所转机;艺术品收藏人群也随着各国经济的普遍发展而日益壮大起来,尤其是在新兴经济发展的国家中,艺术品收藏和投资成为人们的新宠。一个明显的现象是,在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常常有不少新买家愿意付出高额的价格来购买一件艺术品,有时甚至愿意付出高于欧美买家几倍的价格得到一件藏品,这些买家为全球艺术市场注入了一股巨大的动力。2006年,全球艺术经济的总规模达到了350亿美元,与2001年的235亿美元相比较,增长了49%。2008年虽然比上年有较大的下降,回报率也下调,但这都无法改变全球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局面。从总体上来看,2006年以来,全球艺术市场在新的市场形势下,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增长。虽然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艺术品的价格没出现大幅攀升,艺术品价格爆炸性的增长趋势受到阻滞,极少创出新高纪录的艺术品成交价格,全球艺术品市场的走势,无论是欧洲、美国,还是亚洲市场,都受到了能动的相互影响,但总的大局未改。在过去的一年里,艺术品市场全球化的趋势愈加明显,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艺术市场格局。特别是全球艺术资本市场的规模不断壮大,新资本的加入以及艺术品资本市场的形成,已成为全球艺术品市场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基本动力。这才是全球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关键与核心。
五、中国艺术品市场贵在理性与建设
做为关注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研究者,我们比任何人都希望中国艺术品市场快速而又健康地发展,问题是我们必须面对现实,面对问题,脚踏实地地努力,因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经不起“折腾”。
当然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是一个远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从业者在自律的同时,需要市场体系及相关机制的建设。更为重要的是,在文化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后,国家要更多地采取艺术政策,加大扶持与发展的力度,对艺术品市场不能一味地放任自流、无所作为,因为文化既是事业也是产业,中国艺术品及其市场的发展也是这样,是民族创造力与竞争力的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