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艺术市场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假画是这样“洗白”的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6-25 09:26:48 |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美术周刊 记者  高素娜

  层出不穷的假画贻害无穷

  虽然造假者精心策划了上述种种工序,但也并不是所有赝品都能成功。

  搜索拍卖行的成交量发现,很多拍卖行都有无穷无尽的齐白石、张大千、傅抱石作品,有时数字夸张得令人惊愕,而“成交”甚至“高价成交”的消息也不绝于耳。这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一是造假者自抬拍价,故意创造价格纪录,实际并不付钱;二是初入行的“菜鸟”被蒙蔽受骗;三是部分“买卖人”知假买假,以期碰到理想中的冤大头,再高价卖出。

  值得注意的是,假画的流动性较差,而即使进入了拍卖行,要想撞一个冤大头,可能也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并不是时间越长就越容易洗干净,因为过去的鉴定系统不全面,而现在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真品的特点,从而普遍提高了鉴别能力。”伍劲说。

  伍劲最近写了一篇《林风眠 30年假画局》,详细介绍了造假集团对于林风眠作品的具体造假、传假过程,包括办展、出书、编造故事等,过程之复杂,延续时间之长,涉及人物之多,甚至连上海美术馆的馆藏都蒙上了赝品的阴影。

  吸引伍劲开始对林风眠作品进行追踪的是今年的苏富比春拍,包括《渔获》在内的部分“林风眠作品”引起藏家质疑。据圈内人士分析,苏富比在此次“拍假”中的具体角色不得而知,但很多细节上的漏洞,尤其是林风眠作品藏家的“大使”身份令人生疑。苏富比在宣传资料上称:《渔获》为1960年丹麦驻北京的彼得森(Lorenz Petersen)大使收藏,大使与林风眠于北京结识,1960年回国时将此画带回丹麦相伴半个世纪(注:英文资料显示此大使是于1962年离开北京,与中文翻译不符)。但据《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调查发现,1959年至1962年丹麦驻北京大使名为Hans Berpelsen。丹麦大使馆工作人员亦表示:“查找了历任驻华大使名录,均没有Lorenz Petersen这个名字出现。”伍劲认为,苏富比要核实藏家的真实信息非常容易,“让藏家写个证明或者出来接受电视采访,这不是很简单的事吗?为了成交,这是平时拍卖公司愿意做的事情。”但苏富比显然没有进行这道简单的工序。

  近年来,诸多拍卖行故意拍假甚至拍卖行的专家与制假者暗中勾结的传言也甚嚣尘上。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一年前,吴冠中伪作《池塘》经内地翰海拍卖公司高价卖出,后由吴本人确认其为伪作。而本次苏富比拍卖的《渔获》等所属的“20世纪中国艺术”主管李亚俐正是彼时翰海的油画部主管经理。

  “现在都是假画当真画买。中国的书画市场为什么价格上不去?张大千、齐白石等人的作品为什么只能达到张晓刚等人作品价格的1/4?全是混乱的市场造成的。”伍劲说,无穷无尽的假画投放耗费了一批又一批收藏爱好者的钱财,且永无翻身之日。“作假的人赚钱、卖假的人赚钱、拍卖行赚钱、相关的机构赚钱,甚至媒体也赚钱,这个长长的链条把整个行业的基础伤害了。这一乱局不加整顿,中国艺术品市场就没有健康发展的可能。”

   上一页   1   2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中国艺术品市场走过30年
· 2009年马来西亚国际艺术博览会提供新政策
· 爱因斯坦庆生吐舌照片在美国高价拍卖[图]
· 西泠春拍总成交率近九成,五周年庆典看秋拍
· 现代名家瓷更适宜普通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