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东《三峡新移民》局部
金融危机对拍卖市场有没有影响?有。但金融危机影响的只是成交量而不是成交价格,这一点从该调查报告中的信息可以解读出来:千万元以上拍品的表现越来越好。有价值潜力的艺术品价格既然可以在金融危机中节节攀升,那么另一些作品价格跳水就不要到金融危机那里找原因了。其实,我觉得目前这个跳水幅度还不够,现在来讲当代艺术触底反弹为期过早,也不要再将金融危机当作当代艺术掉价的遮丑布。
我有一本画册,收录几个拍卖会上历届中国当代艺术品图录和成交价,虽然只是图录,未能跟原作相比,但是印刷品所提供的信息已经能说明很多问题。图录每一页都有让我感到触目惊心的价格。我因此对收藏界流传的那句俗话有深刻理解:过去把宝贝当垃圾,现在把垃圾当宝贝。相当多的作品,值不值得收藏还要考虑考虑,以几百上千万的价格卖出,只能想到这两个字:疯狂。
中国当代艺术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有非常长足的进步。我也见过很多非常优秀的当代艺术作品,但是这些作品很少在拍卖会上出现。从多个途径了解到的行走在拍卖行上的作品,约半数我个人认为不值得收藏。有很多美术家比较田园地生活和创作着,而另外一些当代艺术家,本人看上去像个艺术家,行为也颇像是个艺术家,但手下的作品却不像个艺术品,这种情况绝对不是个别的。很多在拍卖会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在中国当代画坛上可能是默默无闻的,当然这不是说那些名气很大的画家的作品就是可靠的。拍卖行业有自身的运作规律,市场也有一定的盲目性,这使得艺术品问题在拍卖市场上的问题矛盾且复杂。
什么因素决定美术作品的价值?或可从几个方面来理解。比如技术难度和审美高度,又如技术的革新性,再者特定的历史价值可能也影响作品的收藏价值。技术的革新性目前在油画作品中已经几乎不可能产生了,特定历史价值也只是一种偶然机遇。比方’85新美术运动中的一些作品,虽然算不上是优秀作品,甚至有的还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但这些作品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开风气意义,因此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当然这只局限于当年参展的作品或者产生过确实影响的作品,而不是指参展画家后来的所有作品,而且这些作品的首要价值是文物价值而不是艺术价值。又如轰动一时的罗中立的《父亲》,从技术角度来讲并不是一幅无懈可击的油画,但却是中国美术史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中国社会史的一件划时代作品,怎么去估价或许都不算过分。但是罗中立后来的作品定价,却绝对不可以以《父亲》做参照。
因此,技术的难度和审美的高度是美术作品的价值的主要来源。这两个因素都有很高的专业性和抽象性,这也是刚刚成型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对艺术品价值的认知需要一定过程的重要原因。当代艺术价值的错位作为一种阶段性现象,在市场的盲区中出现也就完全可能。现在,艺术品市场正在对这种错位予以纠正,即使没有金融危机,这一纠正也会如期而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