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细心的听众发现,程寿康所说的国际化完全是另外的概念。因为内地拍卖行并没有广泛开展国外艺术品的业务,在这方面苏富比才是强势。如果按照程寿康发布的购买国外艺术品趋势,那购买者的选择将是香港苏富比。
会议之后,已经回到香港的程寿康接受了本刊采访,详细列举了他所理解的所谓国际化的必要条件。
程寿康认为:“国际化的拍卖行,首先要依托一个有利于拍卖行发展的外部环境,有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还要有高效率的司法制度,可以及时处理客户的投诉以及合同上的争议。当然,还要有有利于艺术品文物流通的法律。艺术品的拍卖和流通是双向的,管理很严格的话,就只能在国家里面转,很难达到国际化流通的条件。我自己有时候看到国内拍卖行图录里面有喜欢的小东西,几千块钱,很想买,可惜是晚清的,我买了也带不出来,只能放弃掉。”
谈及中国目前关于文物艺术品的法律环境,程寿康表达比较委婉:“我以前是做法律工作的,中国的法律制度应该说是非常不错,这方面的法律很完善,但是法院办案的水平,不同的地方差异很大,相对大城市的效率高些,一些地方上就不是十分完善。”
相对于程寿康的委婉,翟健民则直截了当得多,这位刚刚从亲自策划的东莞“2009国际古玩艺术博览会”赶过来的藏界名人出现在论坛上似乎就是来诉苦的。程寿康的话,几乎成为了翟健民的注解。
翟健民说:“上个星期我们搞了一个博览会,在东莞。如果是北京进关,我们展品从北京进关,在机场通关,然后到文物局鉴定站,开封条,打火漆,一路畅通,我们做得很开心。可是在东莞呢?我们经过的那个海关,他爱贴就贴,不爱贴就不贴。很多参展的朋友来自国际,像欧洲、美国、日本,都是通过我们带过来的,他们就担心东西到了海关,不贴封条将来怎么离开大陆。最后我们有20个东西没有封条,退回香港去了。什么叫国际接轨?国际不了,这是现在很苦恼的一件事。”
对于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国际化,翟健民认为,以目前的状况肯定实现不了。他说:“香港可以国际化,第一是进出口自由,第二是金融,钱是自由的,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国际化。我在香港今天买了一件东西,明天就带回美国,我从美国汇款到香港,1秒钟就到,但是在国内目前钱的进出,国家还没开放。”
程寿康也认为:“国际化要有一个有利于艺术品拍卖的税制,还要有货币的流通、物流、运输。有让拍卖行信任的托运公司。此外,外部的条件还包括经济实力和文化底蕴,本国的藏家不同文化的东西都喜欢收藏。以前欧美是强势文化,一般群众对各国艺术品认知水平都比较高,所以卖什么都有市场。苏富比200多年就在这样一个国际化的环境里面。”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国艺术研究中心的汪涛教授认为,目前中国艺术品拍卖公司只能说从价格上达到了国际化的水平,而价格和价值是两回事:“价格升降是市场的问题,价值一般是由学术机构决定的,跟价格不成正比。今天你拍卖1亿的东西,明天拿出来可能就值1000万。中国内地成交价再高,我们从欧洲视角来看的话,中国内地的拍卖行仍然非常初级,从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都没有达到国际化拍卖行的水平。”
一个国际化的拍卖行,其公司内部体制的建设如何是决定性的。程寿康说:“国际化的公司要有国际的网络,在很多国家有代表处。要有一个比较庞大的团队,公司企业操守的监管要落实具体,公司员工不能在拍卖时候买自己公司的东西,对于藏品的来源、研究,都要严厉监管,同时拥有多元化多版块的专家。苏富比在美国是上市公司,公司买卖的透明度就要比一般公司高,这样带来的好处就是,客户对我们更加有信心。”
中国市场的内向属性
克莱尔·麦克安鲁博士认为,要成为国际化的拍卖行,必须要有来自全球的买家和卖家,还要向公众开放经营和销售。应该说,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不乏来自全球的卖家,但是买家仍然主要局限于国内。由于文物艺术品不能随意出境,拥有全球买家只是海市蜃楼。
事实上,欧洲艺术品拍卖行之所以可以跨步全球市场,和他们悠久的历史是分不开的。
汪涛说:“20世纪是欧洲的殖民地时代,他们对其他地区进行殖民化的同时,也要对其他地区的文化进行了解,服务于统治需要。而另一方面,一些收藏家也认为,西方殖民化会把世界各地方文化消灭掉,所以要保存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并因此进行收藏。这就使得欧洲,尤其是英国的藏家收藏本国以外的艺术品成为一种传统。藏家多元化的需求,使得伦敦的拍卖行不得不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世界艺术品的另一个中心纽约,则是个彻底的移民城市,世界各地艺术品的买家和卖家汇聚到那里,构成纽约艺术品交易的基础。而刚刚取代法国,成为世界第三大艺术品市场交流中心的北京,与纽约、伦敦有所不同,这个市场大多是中国人自己消化,消化的也是中国自己的艺术品。”
记者在拍卖论坛上,向朵云轩拍卖公司副总裁焦安征求对于国际化的看法。焦安说:“我们公司以中国书画为主,而中国书画的市场买家群体主要在国内,把拍卖行做成国际化意义并不大。”
焦安的想法代表了国内大部分拍卖行的实际情况。目前内地拍卖公司看齐国际大拍公司的成交业绩,靠的还是中国博大历史留下的艺术财富,以及日渐膨胀的国内财团。全球征集国内卖,这是目前国内各拍卖行的常态。就现状而言,中国的文物艺术品目前在国外拍卖,已经没有国内卖得价格更高。
就像程寿康反复提到的,文物的聚散与一个国家的强弱有着莫大关系。几乎整个二十世纪,中国的文物都在以各种方式流向海外,随着拍卖业的兴起,中国艺术品的价格一直由海外市场决定。直到进入21世纪,在海外流转多次的文物艺术品终于陆续流向国内,在国内市场流转。由于文物是富含感情的商品,与文物有传承关系的人,更容易产生收藏冲动。中国目前还停留在从国际市场疯狂搜索流失文物。而把中国文物推到国际市场,把国外文物艺术品引进到国内,看起来都还是很遥远的事。
程寿康认为,以中国目前的实力,并没有必要把市场拓展到国际领域。从买家角度看,国内的购买力逐渐强大,不需要国外买家竞标,而从卖家角度看,国外艺术已经有了成熟稳固的市场,中国的拍卖行再尝试国外艺术品的拍卖,未必有这个赢利点:
“以中国拍卖业目前发展的途径和历史,中国内部市场已经足够消化了,何必到国外去搞不熟悉的版块。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不同的哲学,我们一年在香港才拍卖两场,国内的拍卖行一年四季都有,赢利也很厉害,像拍钱币、铜镜、茶叶、邮品等,我们没有这方面的专家,也没打算在这方面投入过多资源。国内的拍卖行对国内的情况比我们熟悉,人脉的关系、客户的网络、拍卖的品种把握的都很好,每一个拍卖公司都有自己的特色,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来,大家都可以生存。”
由于非常看好内地庞大的购买市场,程寿康甚至更看好让苏富比进驻内地,但目前来说,还没有这个可能性:“中国的法律好像不允许一个比较公平的竞争,现在文物法不允许国外拍卖行用任何的方式合资、合作、全资在中国举行文物的拍卖。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可以卖一些当代画、珠宝,但是进口税等种种问题,对我们进来也是困难重重。香港就很容易,注册一下就可以举行拍卖了,这方面的法律也很简单。”
在目前特殊的政策与市场条件下,程寿康的发言显得耐人寻味:“苏富比每次中国艺术品拍卖超过50%的客人都是中国的收藏家,他们把很多的东西都买走了,然后运到国内,这些国宝就在只有在国内流转了,不需要苏富比了,我们苏富比只有卖手表,我就去找王雁南(嘉德公司)、桂华妹(翰海公司)找工作了。期待有一天,我们可能很快没有中国古玩可以卖了,然后希望能卖一张很大价钱的毕加索的画给中国收藏家,希望有一天《人民日报》头条是这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