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面对市场暴利当代艺术家为什么心态平和?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4-24 17:45:00 | 文章来源: 美术报 刘晓丹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经过近20年的蛰伏,于2006年全面爆发。当代艺术“四大天王”之首的张晓刚,最能体现市场的火热程度。

2006年,张晓刚作品成交量多达54件、总成交额高达1.6995亿元。其中,单价超过500万的13件、超过千万元的2件。他的《父与子》和《天安门》在“HK佳士得”分别拍至1527万、1804万港元。2007年,张晓刚作品成交量增至74件、总成交额1.9338亿元。其中,单价超过500万元的20件、超过千万元的8件。他的《黄色肖像》在“HK佳士得”拍至2273万港元;他的《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在“NY苏富比”拍至307万美元(合人民币2394万元)。据“胡润艺术榜”公布的“中国在世艺术家2008年拍卖总成交额”排名,张晓刚以3.01亿元成为2008年“中国最贵画家”。

很多人将张晓刚与3个亿画上等号,觉得他发大了。而他却自称:“不是最贵、而是最冤艺术家。”

原因很简单,3个亿的成交额,并没有落进他的口袋。至今,他亲自送画给拍卖行只有一次,是2008年保利春拍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为地震灾区捐献作品义拍”专场,他的《父亲与女儿》拍出的1254万元,全部捐作了善款。其他的天价,跟他无关。他说:市场卖得最好的《大家庭》系列,10年前从他手里拿走时,大部分只有几千美元,最贵不超过2万。2006年在“NY苏富比”拍出97万美元的《血缘·同志第120号》,1998年卖给画廊仅仅2000美元,2004年被画廊以4万美元卖出。

显然,赚钱的是画廊和藏家。看着别人拿自己的画大把赚钱,画家们会不会心中不平呢?

不一定,要看他们获得了多少“生产者剩余”。在经济学中,“生产者剩余”指销售收入与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这里的销售收入很好理解,是生产者在出售产品时得到的货款。衡量生产成本则要复杂得多,它既包括为获得各种生产要素而产生的“显性成本”,还包括因放弃其他收益而产生的“隐性成本”。最能直观反映“生产成本”的,是“边际卖者成本”,它是生产者愿意承受的价格下限,如果低于此价格,生产者就会离开市场。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