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艺术之秋:成长中的中国式“金九银十”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12-01 21:01:40 | 文章来源: ART概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艺术仍然有“泡沫”的余悸,但是最坏的日子已经远去。2010年秋天,艺术的黄金时节“金九银十”如期而至,北京艺博会、宋庄艺术节、上海当代、上海艺博会、798艺术节、艺术北京、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等将陆续登场亮相,也有精明的艺术家借着这股热潮如期推出大型个展。无论是卖画的还是不卖画的,都在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资源来积极造势,只有大规模的撒网,才能掳获更多的青年艺术家和新藏家,这才是他们想要的。 

艺博会战场 艺术节练兵 

对于成名的艺术家来说,艺博会、艺术节已经跟他们没有多大关系,因为艺博会所能提供的跟这些人所需要东西的逐渐变得疏远,经受了市场锤炼的这些人,他们的作品已经不用费大力进行推广、传播,工作中心早也已经转移到工作室。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艺博会的普通观众们,看什么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体验一下艺术的感觉。 

去年的“金九银十”,艺博会、艺术节、双年展都不约而同的将青年艺术家推上了主角位置,今年,“青年艺术家推介”不约而同的二度开花,怕青年艺术家实力不够?没关系,有大师的作品给他们撑腰,上海艺博会中,法国的Artco France画廊带来了罗丹创作的雕塑《加莱义民》这样重量级的作品,定价是400万欧元。当前快节奏的艺术环境,作品要在最恰当的时机展示、变现,让青年艺术家及时从乌托邦的梦想中醒来,把他们一把拉到金钱交易的战火硝烟之中。对于他们来说,艺博会就像是一个定期玩的一个“战场”游戏,而且在这个后金融危机的特殊时期,艺术机构们往往也会积极参与艺博会来反抗低迷,因此,青年艺术家拥有了更多的机会。但是现象不代表真相,试想能有多少青年艺术家能够真正介入到艺博会?中国还有大量的艺术院校在校生、成名艺术家跟班和啃老族,他们奢望买家走进他们的工作室,希望有幸能够得到艺术推手的赏识,然后签约、卖画,沿着老一辈成功艺术家的路子走下去。 

最爱新藏家 

今年上海的9月热闹非凡,“上海当代”和上海艺博会借着世博这场猛烈的“东风”同期举办,在中国,谁都知道上海“多金”,且不乏有实力的藏家,因此,近年来每当遭遇中国艺术的“金九银十”,就会上演同一地区的两档艺博会同时举行的奇观。艺博会向来有艺术市场“晴雨表”之称,今年的上海艺博会五天便成交7000万人民币,比去年增加了2000万,观众人数达到5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1%,这是上海艺博会给出的官方数据。但是真正的市场变化不仅表现在不断刷新的价格上,更表现在藏家对艺术的接受方式、市场表现以及购买力。本届上海艺博会约有120家机构参与,其中境外画廊占到了40%,上海香格纳画廊的负责人表示:“虽然本届艺博会人气比去年要热闹许多,但带来的本土购买力并没有想象中旺盛。” 

“上海当代”的展会总监秦思源凭着在尤伦斯的经验把非盈利机构的做法移植到了这个真正的艺术卖场。自去年他就开始推动“亚太区新藏家发展项目”,今年依旧是走这条路子,在展会期间举办各种艺术收藏论坛、讲座,一方面希望能够取得本土企业主和有钱人的帮衬,更重要的一方面则是希望培养一批略懂艺术又出手阔绰的新藏家。

与朋友分享此事: 分享到搜狐微博  
         
相关文章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