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和杭州作为目前中国艺术品拍卖的南北两个中心,在拍卖时间节奏的安排上逐渐形成了默契。随着杭州的两场“重头戏”——西泠印社秋拍和浙江长乐秋拍的落槌,2010年中国艺术品秋季拍卖基本上进入“收官”阶段。
由于文化业的升温、艺术品自身的光芒、层出不穷的“天价事件”所带来的财富效应,加上资讯时代各种媒体的聚焦渲染,在今天的中国,艺术品拍卖已经超越行业圈子,成为全民关注和谈论的对象。
多年来,记者受兴趣的驱使和出于研究的需要,经常以“观看者”的身份出现在各个拍卖季节的预展和竞拍现场。而2010年的秋拍,从嘉德、传是、永乐,到保利、匡时,再到西泠、长乐,“观看”的过程更为完整,“观看”的角度更为深入,同时“观看”的收获也更多更丰富。在此以个人对当下艺术品市场的一些思考和体会,与广大读者和收藏爱好者共享。
“亿元”作为常态被接受
2009年秋拍,4件中国古代书画作品相继以超过亿元的价格成交,“亿元时代”作为一个崭新的概念被提出来,伴随而来的是一片欢呼声和质疑声。然而,时过一年,“亿元”已不再具备新闻效应,相信许多人被问起今年秋拍有几件作品过亿时,会一下子答不上来。被记住的是一些崭新的突破:例如李可染进入“亿元”行列;徐悲鸿的《巴人汲水图》以1.71亿元创造了近现代书画的新高;宋徽宗御制、清乾隆御铭的“松石闲意”琴以1.3664亿元成交,刷新了乐器拍卖和古琴拍卖的世界纪录;1.187亿元的清八大山人《竹石鸳鸯》图,除了让八大破亿外,更重要的是在南方的拍卖市场中首次出现单件作品过亿元。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扩容”速度,在嘉德和保利两个领头羊之间的你追我赶中充分体现。嘉德秋拍以41.33亿元的总成交额超过半年前保利创下的中国艺术品拍卖单季纪录,而半个月后,这个纪录又被保利以52.8亿元刷新。秋拍的火爆,使得北京保利今年全年成交额一举达到91.5亿元,从而位列全球中国艺术品拍卖企业首位。
当“亿元”作为常态被市场接受后,甚至连嘉德拍出的3.08亿元的王羲之草书摹本《平安帖》都失去了应有的“轰动”,因为在这之前还有4个多亿的《底柱铭》和5个多亿的一个瓷瓶。市场的下一个“兴奋点”将是——10亿!
“板块轮动”规律鲜明
今年秋拍与前两个拍季不同的是,近现代书画取代古代书画成为市场的最大热点和领涨品种,这恰好印证艺术品市场作为一个投资领域的“板块轮动”规律。在秋拍之前,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艺术市场信心度调查就显示,中国近现代书画的关注度为52.31%,而古代书画的关注人数比例则为32.31%。就近现代书画本身而言,各个大师级艺术家之间也有“轮动”现象。齐白石、张大千作品此前突破亿元大关后,2010秋拍又有李可染、徐悲鸿作品过亿,于非闇、袁运生、刘文西等一批艺术家作品创个人新纪录。因此,在市场大势不变的前提下,预测接下去哪些艺术家的作品将出现“补涨”,或进入“亿元俱乐部”,在逻辑上也是顺理成章的。
在古董杂项板块中,继古琴、犀角之后,铜炉、象牙行情上升趋势明显,在北京匡时的王世襄旧藏铜炉专场中,有三件作品超过千万元,而古天一的杂项专场中,一尊明代的象牙观音拍出了1600多万元的高价。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遭受重创的中国当代艺术板块,也已经出现复苏的迹象。
新买家进场 “行家”边缘化
从南北各大拍卖行的普遍反映看,2010秋拍的一个重要动向是新买家入市生猛,不仅数量众多,投入资金巨大,而且通常目标直接瞄准“顶尖”艺术品,包括古代和近现代大师名作,以及宫廷器物等。据一位拍卖行资深人员介绍,古代书画拍卖中,举牌坚持到最后几个价位的,多是一些新进入市场的买家,“说明他们起点高,收藏理念也是正确的”。可以说,这些新买家是推动中国艺术品市场进入“亿元时代”和“投资时代”的主要力量。
据了解,近两年来新进入市场的买家主要包括新富阶层、民间私募资金和机构投资者,国内一些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开始介入艺术品投资领域。在拍卖场上举牌的多为30岁到40岁中青年面孔,女性买家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相形之下,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期活跃于市场的“行家”队伍,由于自身资金实力的限制和理念的滞后,正在一步步被“边缘化”。对于市场格局的巨变和频频出现的“天价”,他们在大呼“看不懂”的同时,也意识到市场空间和机会正在远离他们而去。匡时拍卖行总经理董国强认为,目前处在观望状态的这些行家们,将来大部分都会面临转型,成为大藏家的顾问或者艺术品经纪人。
追逐“证据”的时代
艺术品是一个门槛很高的投资渠道,而对作品真赝的判断无疑是决定投资成败的最核心因素。随着行家的退场,新买家由于对自身鉴定能力缺乏信心,以及出于投资角度的考虑,往往把判断建立在拍品的出处来源、流传过程和名家鉴识题跋等外部“证据”之上。同样水准、同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有没有“铁证”存在,会导致价格上的天壤之别。“证据”的分量,超过了艺术本身的价值,这是一个不合理的现状。
对清代宫廷著录《石渠宝笈》的迷信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近年屡创纪录的古代书画作品,几乎全部都有《石渠宝笈》的著录。2010年秋拍中像《平安帖》、《情韵梅花图》之类的拍品,原本应该放在古代书画专场上,这次却安排在宫廷艺术品拍卖专场中,一方面说明“宫廷概念”方兴未艾,另一方面说明了拍卖行对“证据”的强调。
嘉德推出的“张仃藏画”、“旧时明月——一个文人的翰墨因缘”、“涧庐藏画”等知名藏家专场,均取得了100%的成交率,其中“张仃藏画”专场上的多件齐白石单幅花鸟,都拍出了超过2000万元的价格,也说明买家对作品来源的重视,对“证据”的追逐。
南北市场出现不同趋向
毫无疑问,北京已经成长为亚洲乃至世界的艺术品拍卖中心。而以杭州、上海为主构成的南方市场,无论在拍卖行阵容、总成交额和重量级拍品的数量上,目前还无法与北方市场抗衡。这一点当然由北京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所决定,但也与南北方收藏家风格个性、对艺术品价值的理解,以及审美取向不同等内在因素有关。
相对而言,“小”、“雅”、“精”的拍品在杭州、上海的拍卖会上有着更高的接受度,而那些重量级的名作巨作在这些地方往往拍不出远超预期的“天价”,而这一点又反过来直接影响到拍卖行的征集工作和拍品的流向。
以西泠印社拍卖行为例,海派名家作品、砚台、篆刻等为其强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连续两季成功推出近现代名人手迹专场之后,2010西泠秋拍首日,近现代名人手迹专场再创总成交额3943万元、成交率99%的佳绩,一股文人墨迹的收藏热正悄然兴起。
对于拍卖市场整体而言,南北市场出现不同趋向是一个好现象,更有利于在相互的对照映衬中进一步挖掘、梳理艺术品的文化价值,有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