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艺术品 资料图片
拍卖业两大巨头苏富比和佳士得,向来是世界艺术品拍卖的风向标,而近年来香港佳士得、苏富比中国艺术品的快速激增,就释放出一个非常强烈的信息:香港艺术品市场的重心已转向中国艺术品,其中中国的宫廷艺术更成为中国新富阶层竞逐的热门领地。
缘起香港佳士得
说到中国的宫廷艺术品,一般人想起的是明清等朝代的皇家用品,但其实被皇室成员喜欢、欣赏,或和皇室沾亲带故的东西都有资格进入“宫廷”之列。
资料显示,2010年10月5日至8日,香港苏富比6个中国艺术品拍场,总共拍出了2.09亿美元的天价,而此前的9月中旬,纽约佳士得、苏富比的拍卖总额才区区7300万美元。
从当时整个香港苏富比拍卖会来看,众多中国买家对皇家器物表现出狂热的追捧。在10月7日的拍卖中,乾隆时期的书法家张照的一幅卷轴《张照草书韩愈石鼓歌》,就因为乾隆皇帝在卷轴扉页上题了“瑰辞神笔”四个字,盖了33个印章,不仅有幸拿到了宫廷拍品的入场券,并拍出了700万美元的天价。而1985年,这个卷轴在纽约的拍出价是1.1万美元。
北京永乐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专家部门主管戴岱表示,“宫廷艺术”这个概念是上世纪90年代香港佳士得率先提出的,为的是把宫廷艺术和普通的拍品进行剥离。而其深层原因是当时台湾市场的兴起,“而很多台湾买家无论是从文化角度还是对拍品的认识,都不那么深透。因为在此之前,拍卖公司一般都只开设藏家专场,或是瓷器专场、杂项专场。而‘宫廷’这个概念则把瓷器和杂项融合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既迎合了国人对帝王的崇拜心理,也更容易被买家认识和接受。毕竟宫廷艺术集合了那个时代最好的材料、最好的工匠、最好的构思,代表了当时最好的工艺水准。”
至于香港佳士得为什么能首开“宫廷艺术”先河,戴岱说,那是源于苏富比和佳士得两大巨头在香港跑马圈地般的竞争。1970年代,苏富比就已进驻香港,而佳士得则在1980年代才姗姗来迟。其时,苏富比不仅占据先天优势,且专业性也很强,以瓷器为主。此情状迫使香港佳士得当时的掌门人林华田出奇制胜,将瓷器、杂项、书画全抽离出来,做成一个“宫廷”的华丽包装。而这个包装一直沿袭至今,目前佳士得的宫廷专场和保利的宫廷夜场都涵盖了书画作品。
采访中,戴岱表示:“在1996年香港佳士得推出宫廷专场的10年后,中国内地的保利、嘉德开始做宫廷夜场,宫廷艺术热由此被进一步推高,接受度也更广了。而内地的宫廷艺术热也是从书画开始的,后来又有了很多专场,比如矿石专场。宫廷艺术也因此成为内地拍卖公司的王牌,效果非常好,因为拍品品质好,大家也比较关注。”
“宫廷”是一个品牌
宫廷艺术屡屡拍出天价,既引来大量喝彩也招致种种质疑。那些在过去20年里,决不可能拍出10万美元的拍品,现在却登堂入室,一步迈上了千万美元的天价。最著名的例子就是2010年10月7日,香港苏富比的著名拍品“乾隆帝御宝交龙钮白玉玺”。尽管业界表示,这件玉玺从艺术品的角度看没有太多可书之处,和乾隆时期许多上品好玉更无法相提并论,但它却最终拍出了1560万美元的天价。而它早在1997年12月2日在伦敦苏富比露面时,拍价仅4.2万美元。
戴岱表示,近年来的宫廷热缘于内地市场的兴起。2003年后,内地市场首先热起来的是书画作品,比如《石渠宝笈》著录的古代书画,价格更呈疯涨趋势。“比如嘉德的宫廷夜场,如果有书画,一定是《石渠宝笈》著录的。”戴岱介绍,《石渠宝笈》是清朝乾隆、嘉庆时期对宫廷书画做的一个编目,当时出了三本,《石渠宝笈》、《石渠宝笈二编》、《石渠宝笈三编》,把当时所有的宫廷书画都做了编目,且都盖有“石渠宝笈”的印章和皇帝的印章,成为宫廷收藏品。目前“石渠宝笈”的拍品价格一般都在千万或是上亿。
而业界对于《石渠宝笈》的质疑其实也一直存在。2009年8月,“玥宝斋”负责人郭庆祥就曾对它进行炮轰,“《石渠宝笈》在我看来就是庸俗的皇家收藏,是以乾隆本人对绘画的认识来判断好坏,进行个人独裁式的决定。他在那些作品上盖满印章,严格地说是破坏了作品……”
但所有的质疑都不能降低人们对宫廷艺术的热度。知名书画鉴定专家金运昌曾开玩笑说,一个《石渠宝笈》至少值500万,也就是说如果一幅画原本值100万,那么这幅画就至少能卖到600万。
戴岱认为,这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宫廷艺术已经成为一个品牌,“就比如齐白石、张大千,有的东西过亿了,但那些并不算精品的作品价也很高。宫廷艺术和它是一个道理,就是一个品牌概念。”
是一个持久的热点
戴岱表示,宫廷艺术品会是今后一个持久的收藏拍卖热点,“因为这些东西本身的质量、品级、关注度,都是拍品里最高的。另外,很多东西的来源都被政府和民间关注,比较能出效果。”
而且由于宫廷艺术品品类的特殊性,今后会成为市场的一个主流。“因为一个概念的推出,到今天的成熟,会吸引世界各地很多藏品的注入,再流回国内。”戴岱说,目前宫廷艺术品最大的买家是富裕阶层的中国人,“很多国人买宫廷艺术品,一是因为喜欢和关注,另外也有民族和爱国情绪的加入,很多早年间被中国人卖出去的东西,近些年又被中国人陆续买回。”而海外苏富比、佳士得在汇集流散的中国文物后,却往往成为中国文物回流的中转地,“所以很多国内的拍品都有苏富比、佳士得的拍卖记录。”
而艺术品流动的速度也在加快。“以前艺术品的流动速度一般是5年,后来是3年,现在大概只有1年,像保利、嘉德的一些书录中,也会提到以前的拍卖记录,比如《平安帖》在嘉德的宫廷艺术品中,就记载了它整个的流传过程。”
其中原因,戴岱认为在于投资行为的增强,“在内地买艺术品主要是为了投资,另外就是企业开办博物馆用,可能很短时间就出手了,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比如筹措资金等原因。”
目前,国内从事艺术品投资的人很多,因为艺术品的稳定和增长是建立在经济的稳定和增长之上的,而且是建立在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期待上的。从历史上看,中国艺术品的三次高峰都伴随着一个新兴市场的兴起,第一次是1910到1940年代,那时美国成为全球经济强国,很多投资家进入艺术品领域,中国艺术品又非常吸引西方目光,所以造就第一次中国艺术品的高峰。“我们现在买回来的很多艺术品,就是那时候卖出去的,比如大威德瓶。很多藏家还保存着当时的购买发票,一些发票还是1920年代的。”第二次高峰是1970到1990年代,那时日本经济崛起,日本和中国台湾是当时最大的买方市场。第三次高峰便是2003年后的中国内地市场。所以目前的宫廷艺术品热,实际上是内地市场成长的结果。
相对而言,中国人抢购宫廷艺术品,对于西方艺术商却不是什么好消息。一是国际市场上的中国艺术品会相对减少,另外,目前中国内地已有了文物保护法,很多入境艺术品不能再出境,这也意味着今后大量中国艺术品将留存中国,从而推高国际市场上中国艺术品的价格,而这种效应也必然传导至中国艺术品的国内市场,从而进一步推高其国内价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