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失衡”的中国艺术品保险市场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8-15 10:22:37 | 文章来源: blog.artintern.net

“失衡”的中国艺术品保险市场

近年来,在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上,超过1亿元的拍品不断涌现,刚刚在中国嘉德落锤的齐白石作品——《松柏高立图

篆书四言联》,拍出了“4.225”亿元的高价;去年还在争论的艺术品“亿元时代”不期而至。与此同时,另一件备受关注的是震惊全国的故宫失窃案,7件丢失的藏品投保额仅为31万元,中国艺术品保险的空白显露无疑。

发展滞后的艺术品保险市场与亿元时代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相关统计显示,去年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市场年度总成交额高达502亿元,同比增长123%。然而,截至目前,国内还没有专业从事艺术品保险的公司,艺术品保险的产品也只有少数几家公司正在试点开发。究竟是哪些造成了中国艺术品保险市场的失衡呢?

专家三论:真伪论、估价论、人才论

鉴于当前艺术品保险的现状,国内外各类专家、学者以及市场人员纷纷献言献策,而媒体记者也就跟风鼓吹,总结起来形成了三个结论:真伪难辨、估价难、缺人才。其中,“估价难”的论调最受拥戴。前段时间,在北京举办的“博物馆及艺术品仓储业风险管理研讨会”上,国外最大的艺术品保险公司——安盛艺术保险英国总裁苏安娜(Annabel Suzanne)女士就再次重申:“艺术品保险在中国发展不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保险商很难评估一件艺术品的价值,所以很难确定相应的风险。”

“估价论”得到了中国很多专家学者认可,市场研究专家孟庆东就表示,“艺术品保险是建立在完善的鉴定与评估体系之上的,而国内没有一个判断艺术品价值的体系,也没有评估文物价值的权威机构。”诚如其所言,价值标准体系和认证机构是阻止保险公司介入艺术品保险市场的一个障碍。从西方的艺术品保险来说,国外的保险公司有专门的精算部对艺术品做出价值评估,具体保额由艺术品本身的价格、风险系数以及保公司的运作成本而定,而中国的艺术品保险公司在技术业务上的落后可能阻止了他们进入艺术品保险的步伐,但是技术并不是主导因素。毕竟西方的艺术品保险公司也注意到了中国艺术品保险市场这块“大蛋糕”,但是为什么安盛、GRP这些西方大艺术品保险公司一直没有涉足中国艺术品市场,即使安盛曾在上海收购了中国的一家保险公司,但是依然没有涉足艺术品保险业务。由此可见,评估机构并不是最大的障碍。

也有中国专家认为西方保险公司迟迟不敢进入中国的艺术品市场的原因在于“真伪难辨”,毕竟西方在油画鉴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在如今国画造假盛行的中国,西方的艺术品保险公司没有这方面的专门人才,当然中国的艺术品保险公司也没有此类人才。于是“人才论”呼之欲出,毕竟建立评估体系、权威鉴定认证机构的核心就是“人”,而中国现在保险公司不仅没有这方面的专门人才,就连专门的艺术品保险部门都没有。

其实,估价论、真伪论、人才论的观点都没有错,它们都是制约中**险公司进入艺术品市场的因素,但这些论调都是拿西方的发展水平来审视中国的问题,并没有扣紧中国当前的真正现实。在笔者看来,问题切入点不在于西方的保险公司,而在于走在第一线的中**险公司,它们的困境才是中国艺术品保险的真正瓶颈。

“道德风险”成保险公司最大制约

年初,文化部与保监会公布的11个文化产业保险试点险种里,“艺术品综合保险”名列其中,并确定了3家保险公司做试点,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开通了艺术品投保服务,但是多数保险公司仍然不愿进入艺术品保险市场,并不是它们不看重这块市场,用人保北京分公司经理郭金伟女士的话来说,主要是它们“不敢进入”。中国的保险公司不敢进入艺术品保险市场的因素,包含了以上专家分析的三论:真伪论、估价论、人才论,但这些因素都不是重要的原因。因为国内要建立一套价值评估体系,设置一个权威的认证机构,完全可以通过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和艺术品评估委员会以及一些国有博物馆的专业人才来解决。

但是,西方艺术品保险市场的“诚信机制”在中国没有建立起来,也就是保险公司常说的道德风险无法管控。“现在的道德风险太严重,比如货运期间的调包,展览期间的坚守自盗,偷梁换柱的,这些在技术上都无法管控。现在我们公司保的都是国家级,信誉比较好的部门,个别小的画廊,我们都很谨慎。”人保北京分公司经理郭金伟如此分析。

在西方的艺术品保险体系中,赝品、骗保的事件发生的概率很小,主要是西方的价值评估以及风险评估是建立在艺术家、画廊、拍卖行、保险公司一体化的基础之上,共同抵制赝品进入市场。有趣的是国外的艺术品保险是如此的普及,以至于它几乎成了鉴定的附加保险锁。换句话说,拿到艺术品保单的艺术品,从市场角度来看,其效能等同于取得了一份附加鉴定证书。这是全社会形成的一种艺术品身份、价值体系。一个艺术品的价值很快能在画廊、拍卖行中找到“价值”依据。在中国,艺术家与画廊、拍卖行价格“合谋”的事件时有发生,这才是阻碍艺术市场壮大的大敌。据说上海已经在建立艺术品的身份证制度,但是需要画家、画廊、艺术经纪机构、拍卖公司、保险公司等的全体觉悟与参与,否则就像个零碎的部件,很难聚成气候。

中国的保险公司没有“主动权”

当中国艺术品保险市场的诚信机制没有建立,而且没有有效的措施管控时,中国的保险公司必将处于艺术品保险行业的弱势群体。风险评估是艺术品保险中最重要的环节,而中国的保险公司在对投保客户提出“风险隐患”时,往往被置之不理。人保北京分公司经理郭金伟这样描述了一个没有谈成的艺术品保险案例。 “前一段时间与雅昌集团去谈了一项业务,他们可能要印刷、复制名人字画,投保的主要是运输险和仓储险。最后为什么没有谈成?主要是不符合我们最起码的风险条件,运输特别粗糙,就是一个小敞篷车,他们觉得没事,也不愿意投入;而且,他们的仓库非常低,我们认为至少要离地一米,他们也不愿加高,一旦水管爆裂,那么仓库里面的画可能就全坏了;而且由于是私企,他们的保安人员也是非正式的,存在的风险隐患比较大。”

这与西方保险公司形成了巨大反差,2005年GRP与安盛艺术保险一起制定了一个叫GRASP计划,就是博物馆、运输商、拍卖行等机构建立一个风险评估机制,并提供风险整改意见。目前80%参与的场馆都按照GRASP提出的修改意见,改进和加强了安保设施。如果被评估的场馆没有通过,GRASP就不会再主动与之继续合作,直到场馆做出相应的改进。从中可以看出,西方的艺术品保险公司在保险市场占有绝对的主动权,这与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机制有关。

其中,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在中国的财产险中,艺术品保险始终处于缺失的地步,从而形成了中国艺术品保险市场上“私人藏家无保可求”尴尬境地。由于中国的艺术品保险刚刚形成一个雏形,保险条款、市场价格、道德风险管控,如何理赔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客户的信誉成为保险公司第一客户,就像一位保险公司业务人员所说的“不是国字头的我不接,不是中字头的我不接,规模不够的我也不接。”在保险公司眼中,私人的道德风险明显高于国家的道德风险。

的确,现在在艺术品保险市场“监守自盗”的事情时有发生,国外也不例外。1973年,丹麦皇家图书馆中多达3200多部古代珍稀图书不翼而飞,这些图书包括许多16世纪作家的手稿和原著,估价高达5000万美元。多年来,该案一直是困扰丹麦警方的“无头案”。

直到2003年,一本被盗图书突然出现在英国伦敦克里斯蒂拍卖行里,拍卖行管理方立即通知了丹麦皇家图书馆。丹麦警方随即将一名涉案老年妇女抓获,原来这名老妇人的丈夫正是丹麦皇家图书馆古文部的一名前雇员。在破案过程中拍卖行的主动举报尤为关键,这是全社会监督的一种结果。因此,当安盛艺术保险在面对艺术品被盗时,除了积极追回之外,就是将任何被盗的艺术作品都自动地被登记在失窃艺术品登记簿中,将失窃艺术品的描述与世界范围内的拍卖图录作对比,而且细节也会被散步到经销商、拍卖行和各类专业出版物中。这在西方行的通,可能在中国就不一定见得有效,这是中国当前中国艺术品保险所面临的社会现状。如何在政策、法律、行业方面去制约道德风险,是当前中国艺术品保险业发展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刘学明 8月 《艺术月刊》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