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新商业模式对中国传统画廊体系的启示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9-14 18:03:31 | 文章来源: 精日传媒

图为曾梵志的作品在香港佳士得拍卖

《艺术报》最近的一篇文章显示,根据非营利经销商联合会Cinoa(Con-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Négociants en Oeuvres d’Art)的研究发现,艺术博览会(艺博会)、拍卖业务及在线媒体正在取代传统画廊模式,成为全球艺术界的主要收入来源。

研究报告称,尽管很多画廊还在赚取利润,但大部分都来自艺术博览会的销售。正如《艺术报》顾问兼特约编辑András Szántó所评论的,“博览会很好地揭示了画廊体系的结构性弱点。” 特别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如要更好地服务于无法经常光顾画廊的当地客户,艺博会或在线媒体能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除了艺博会和在线媒体外,许多艺术家如今选择和拍卖行直接合作,展示他们的作品。比如,在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前不久,英国艺术家Damien Hirst绕过与其长期合作的画廊,并通过在拍卖行完整展示其作品——“Beautiful Inside My Head Forever”,获得了超过2亿美元的收益。

《艺术报》的文章还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艺博会的迅速发展并非受西方市场所驱动,而是受亚太市场的增长所致。例如,香港国际艺术展( Art HK)近年来已被公认为是亚洲乃至全球领先的艺博会。《精日传媒》早些时候曾报道,2011年的Art HK吸引了来自全球38个国家的260个画廊,并受到了国际经销商和亚洲新收藏家的青睐,是香港当代艺术有史以来最大的展示。巴塞尔艺博会在今年5月收购了Art HK 60%的股份。

《精日传媒》认为,拍卖业务、艺博会及在线媒体等新商业模式的增长也反射了中国画廊传统体系相对较弱的一面。根据有关机构的不完全统计,截止到今年5月,中国重要大中城市共有约1512家正规画廊,其中北京地区有605家,占40%,上海地区有273家,占16%。然而,中国的很多画廊始终停留在传统的经营模式,缺乏有效的市场推广能力。正如艺术北京执行总监、策展人董梦阳描述的那样,“这是艺术市场上最低级的交易模式。”

随着传统画廊体系在中国逐渐改变,新的商业模式也正接受着市场的检验。如今,“蓝筹股”艺术家包括蔡国强、曾梵志和岳敏君等已选择更紧密地和公立或私立博物馆合作,并更多地和策展人及诸如Fran ois Pinault这样的大收藏家直接联系。《精日传媒》观察到,尤其是在资助方面,一部分艺术家喜欢更直接的关系。

相比于西方国家的画廊制度,中国的画廊体系缺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继承。尽管中国的画廊体系仍处于起步阶段,但一些重要的中国艺术家已找到了一个走到艺术界前列的成功方式,那就是和博物馆、双年展、全球收藏家及拍卖行直接对话。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