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东南亚当代艺术:以个性对抗全球化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10-11 10:12:19 | 文章来源: 顶层杂志

印尼 米斯尼亚迪 《瑜伽大师》362万港元 香港佳士得 2009年11月30日

菲律宾 Andres Barrioquinto《拥抱你的爱》68万港元 香港苏富比 2011年4月4日

印尼 米斯尼亚《争战之神》230万港元 香港苏富比 2011年4月4日

有着被殖民历史并正在经历后殖民的东南亚,其现代和当代艺术,正如这亚热带多样的色彩一般绚烂。它也是亚洲拍卖场上极具吸引力的新兴收藏领域。尤其是东南亚的当代艺术板块,在中日韩和印度等周边艺术市场活跃的环境下,或许正是还未被充分认识的价值洼地。

“也许对我们华人来讲,东南亚只是一个大致的轮廓。事实上,那里头有着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历史和价值观存在着,当然同时也产生着不同风格的艺术。”此言出自台湾著名词人、音乐制作人姚谦,他15年前便开始钟情于收藏东南亚艺术品。

的确,东南亚无论在地理、人种、文化或宗教上,都是一个多元、多彩的区域。中国是其近邻,彼此间的经贸文化往来十分紧密,而印度则利用海上交通,并透过商业活动把南亚次大陆的宗教带到这里,使其文化格局发生了变化。印度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原始崇拜等在此汇聚,再加上欧洲殖民者遗留下来的西方文化与制度在这里相遇、碰撞、融合,构成了东南亚现代美术的独特面貌。

那片热土上跳动的心

东南亚传统文化,根系深厚。但面对当下数字化的世界,他们将怎样行动?他们的当代艺术家如何运用各自的本土文化去对抗呢?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所呈现出的多元融合以及强调个性的思考,无疑是东南亚当代艺术的意义所在。旅泰艺术家张可欣说:“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之后,经济带给民众失落的同时,却也升华了民族文化精神的珍贵性。换言之,只有这种国家与国民的整体自我省思,方能有机会去认识自己个性的这一面。”

与韩国艺术家在材质研究上的别具一格、日本艺术家在漫画语言上的大胆运用不同,东南亚艺术家的作品透露出一股清新的自然感觉。艺术家将森林、动物、日常物品的形象大量入画,在切入被关注事物时显得灵气十足。与亚洲其它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相比,许多东南亚艺术家居住在传统文化保留良好的小镇或岛屿中。正是这种本土文化气氛浓厚、商业气息淡薄的环境,孕育了东南亚当代艺术的魅力。音乐人姚谦分享了他在收藏中体会到的乐趣与感动:“那些认真而可爱的艺术家,他们都说着人性对美好的追求,挖掘着当代人心底深层的渴望。在这一件一件令我惊叹不已的作品里,我看到了东南亚美丽热带风光下,跳动的心。面对于时间的巨轮,多变的世界,那一群人的感受。”

米斯尼亚迪:“大只佬”的黑色幽默

在众多东南亚当代艺术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应是印尼艺术家米斯尼亚迪(I NyomanMasriadi)。戏剧性、挑衅感、黑色幽默和精彩话语,是米氏作品不可忽略的特征。

米斯尼亚迪1973年出生于巴厘岛,毕业自日惹的印尼美术学院。他以当前敏感的社会题材入画,并在作品中运用不少动漫、电影与电脑游戏的形象。实际上,米斯尼迪亚从日惹回到故乡以后,开始用黑色画画。他说:“黑色是我最后的武器”。其作品中的人物胖大,人们称之为“大只佬”。整个风格颇得哥伦比亚著名画家博特罗(Fernando Botero)的神韵。

在香港苏富比今春拍卖中,米氏此类风格的早期代表作《争战之神》以230万港元顺利易主。此幅作于1999年,正值米斯尼亚迪的创作关键时期。乍眼看去,《争战之神》的题材着实教人难以理解,然而其本质却似曾相识。画家过去曾多次描绘线条粗扩、肌肉结实的黑色人像,而此幅也包含了这个标志性的元素。米斯尼亚迪以一个处于作战状态的士兵,隐喻自己作为画家的矛盾情绪与挣扎。士兵身上的枪火、大炮,以及各种难以识别的传统及现代武器,象征了画家与文化洪流的抗衡。这些富有自传性意味的创作符号,为米斯尼亚迪的作品以及画家本人写下了诠释:坚强、无惧且独一无二。

近作中,他还加入了颇有舞台感的文字游戏。《伸缩喇叭》(266万港元)描绘一位衣冠楚楚的男子探身窗外,在劳斯莱斯轿车上欢欣地奏着长号。乍一看,他仿佛在炫耀他新到手的乐器,这幅作品像是要笑他在自吹自擂。然而,只要细看文字部分(印尼口语),便会发现画中的女士正大声训斥他:“你到达后再玩可以吗!”那男子怯怯地回应:“是的,夫人。”米斯尼亚迪以图展示人物关系的微妙,不禁令人思考在风光表面背后,究竟谁才是真正主宰一切的人。

米斯尼亚迪的市场表现极为出色。佳士得专家龚若灵回顾:“米氏作品第一次进入香港拍场还是在几年前,当时的估价只有4000美元,但一登场即有两三万美元的价位。之后,他的作品价格水涨船高。现在,最高价位已经达到100万美元。”这与他对自己作品的市场控制不无关系。“米斯尼亚迪对画廊的规范行为很有认知。有些艺术家会私下将作品直接卖给收藏家,或是同时与多家画廊合作。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造成市场上出现多种作品来源,难以控制价钱。但米斯尼亚迪从不如此,他选择只跟Gajah一家画廊合作。最近几年,他的声誉雀起,也从不滥画,作品数量始终控制在一年只有十几张。所以,即使是新作,拍到30或 40万美元也没有问题”,龚若灵介绍。

印尼和菲律宾:新人辈出

除了如日中天的米氏,还有不少明星艺术家也生于70年代早期,包括印尼“窗小组”(Jendela Group)艺术家鲁迪·曼度凡尼 (Rudi Mantofani),苏普塔拉(HandiwirmanSaputra),尤尼扎(Yunizar),以及来自菲律宾的朗奴·温杜拿 (Ronald Ventura)和杰拉丁·哈维尔(Geraldine Javier)。

今年4月,温杜拿(1973年)的《灰色地带》以842万港元的高价刷新了东南亚当代艺术品的世界拍卖纪录,震撼拍场。此作品拥有 152.5×396厘米的巨型尺幅,充斥着高度写实主义,却同时布满涂鸦,就“何谓艺术”这一观点挑战观者的思维。画中描绘两道迎面相撞的力量——说得准确一点,是两组昂然向相反方向飞奔的群马。画面亦真亦幻,中间部分留下极大空白。仿佛在说,没有任何事是真实,但任何事都可能发生。那是两股什么样的力量?中间的深渊和留白代表艺术吗?温杜拿亲自把观者引入这个虚无的乐园,领略这谜一般的意境。

同场中,苏普塔拉(1975年生)的《平面影子系列》之《木棉之一》也以146万港元的佳绩远超出估价(65万至85万港元)。以怀疑的态度来审视日常生活的寻常物事,一直是他最关心的题材。苏普塔拉的作品倾向简约主义,画家喜欢把一些寻常物件置于素净的背景前,然而如此简单的构图,每每却满载复杂的涵义,引人深思。这些物件看来如此熟悉却又如此陌生,让观者联想起日常生活中种种常见、却不曾细看的物品。在苏普塔拉的作品中,这些物件的外形和功能,与我们平常的理解几近矛盾,令观者不得不抛开对它们的固有认知,重新审视。这次的拍品便是艺术家超然物外的独特风格之范例。

当代板块中的蓝筹股

目前,东南亚艺术品的收藏家一半以上来自印尼、香港和新加坡,而其中大部分又为当地华人。因为在东南亚,华人多是富裕阶层,所以主要藏家也普遍为当地华侨。“以前这些华人藏家买东南亚老画家的传统油画。这几年,他们看到新兴的当代艺术发展起来,而且价位适中,于是也出手购藏。”CIGE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总监王一涵说。此外,苏富比东南亚区董事莫锦川透露:“台湾藏家2010年收藏东南亚艺术品的金额较2009年成长1倍。参与者的数量跟 2007年相比。更是成长230%。”

其实,东南亚艺术品在香港拍场上是尤为年轻的板块。佳士得在2002年,才首次把它移到香港,并逐渐在拍卖中引入东南亚当代艺术作品。这个做法是来自于佳士得如下的信念和视角:把全亚洲的艺术板块放到同一个屋檐下。而中日韩和印度艺术市场的红火,有效带动了整个亚洲艺术市场的人气和关注度,其中当然包括东南亚。2008年春季,苏富比也采取同样策略,把东南亚艺术拍卖从新加坡移师香港。令人欣慰的是,在当年国际金融海啸之后,东南亚艺术品由于没有被过激地炒卖,价格仍稳步上扬。如今,这种全亚洲艺术拍品交互交易(cross-buying)的积极效应,鼓舞人心。

索卡艺术中心是在中国境内最早开始推介东南亚艺术的画廊。2007年4月,在新加坡举行的苏富比拍卖会上,索卡老板萧富元大量买进东南亚当代艺术品。“当时只有我们和欧美的客人在买。我们那场拿下很多,因为价格实在诱人。拍完后即有传言,索卡要用1000万美金收购东南亚当代艺术,甚至有些画廊说这是一个资本家掠夺市场。于是大家跟风,价格就拉高了”,萧富元说。印尼雷莎蒂拍卖行总裁丹尼尔o高青山(Daniel Komala)也认同萧富元的观点,他说:“过去5年,东南亚艺术品的整体价格迅速上升约两到三倍。买家虽仍以印尼等东南亚收藏家为主,但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台湾藏家参与,近年亦出现一些搜寻具有更新鲜天才的亚洲艺术家的欧洲买家,中国内地收藏家也刚开始加入了。”

不过,东南亚艺术品在中国会有良好市场吗?萧富元对此的看法很坚定:“中国势必成为世界强国。一个强国关心的范围是国际,艺术也是。只要中国有真正收藏家出现,这个潜力无穷。”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