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蒲波
798“逆势而动”:游客“井喷” 园区承载达极限
近来,网络上有一组798户外雕塑展的图片引人关注:夸张的胖妞、马奶下拥挤若干作吮吸状的人群、橙黄红色椅子搭建的通道、四个跨肩串联而立的笑脸……在网友的爆料图中,游客纷纷与雕塑合影、给雕塑拍照,打扮时尚的美女也在体型庞大的裸男雕塑旁留影。
这是798在“多元、实验”的理念下组织的一次雕塑展,也是历届798艺术节中规模最大、展品数量最多的一次。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主任吕胜中将这次展览比喻为“晾晒中国当代雕塑现状”。
而798艺术区“晾晒”的,则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
作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798成功地让北京朝阳区酒仙桥电子工业老厂区,蜕变为流动创意的艺术区。从2001年开始,艺术家和文化机构陆续进驻,798逐渐发展成为画廊、艺术中心、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餐饮酒吧等各种空间的聚合,形成了具有国际化色彩的“SOHO式艺术聚落”和“LOFT生活方式”。
798起初是艺术家自发的聚集地,和西方艺术区的发展走向略略相似。虽然,外界各种议论近年来一直存在,但是798却没有呈现凋敝景象。
“西方重要的艺术区现状都很惨,比798差。纽约苏荷区就没人,法国的左岸不成气候,英国皇家美术学院附近的画廊,惨淡经营,不少倒闭,” 在10日“2011北京798艺术节主题雕塑邀请展”学术研讨会上,北方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乔迁说。
798却更热闹了,游客越来越多。“国庆节期间,798的游客达到3-5万人,承载力到了极限的状态。”798艺术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国华表示,过去游客只有几千人,798管委会还能去做一些想做的工作,“但现在有点招架不住了,人太多了”。
张国华透露,在艺术节开幕当天,园区内来了将近10万游客。“过去再好的条件,也承载不了这么多人,我们也希望社会多给一点时间,让我们去想办法。”张国华说,下一步管委会要考虑的是“怎么去适应798的发展和人们的关注度,把服务和承载力做得更好”,除了做更多的引导性艺术活动之外,在管理、接待和园区整体发展上下功夫。
不仅是游客数量在特殊日子“井喷”,艺术机构入驻的热情也一直保持着。“每天到798找地方的络绎不绝,798没有很多空房子,始终是满的。走一家,才能进来。”张国华表示。未来,798的功能性会更强,以更好地解决艺术机构入驻的问题,如建当代艺术大厦,建博物馆等等,“那时就有大量的面积。现在别说一万平方米,一千平方米都找不着。”
“窗口效应”延长798生命力 每年几个亿也难买来的效果
在北京,不只798一个艺术区,北有草场地,南有宋庄,都是原创艺术的活跃地。经过十年的发展,798的优势最为明显,已然是亚洲最大的当代艺术区,成为世界看中国的一个重要的窗口。
“798对世界产生了影响,这个品牌大家要珍惜。”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说:“过去,只有美术馆、博物馆预订这种单一的展览展示方式,798给了艺术家多元发展的空间,成为新艺术创作的萌芽之地。”
吴为山认为,798不仅是北京的、中国的,应该是世界的;不仅是当下的,应该是历史的;“798”应该成为新艺术、新思想的代名词。有人担心“在798商业会挤走艺术”,对此,吴为山持相反意见,“商业的驱动会带来高品质的艺术,商业和艺术是矛盾且统一的”。
在商业上,798是成功的,知名艺术机构运作红火,几乎每天都有顶级艺术家在做展览。据管委会统计,艺术区每年举办的各类展览、演出、时尚发布以及文化艺术活动的总数超过2000场次,到访的中外宾客超过200万人次,其中境外人士超过30%。
如何定义“798”?应该是艺术家的“艺术圣地”,还是艺术商业的最佳平台?有记者调查,目前在798租一间60多平方米的小画室,仅租金就要5000多元,再加上材料费、生活费,一个月至少需要一万元。这对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艺术家们来说,无疑压力很大。平民艺术家纷纷迁往宋庄等租金更加便宜的地方。现在宋庄的艺术家达到4000多人,成为中国最大的原创艺术家的聚居群落。
面对“艺术家流失”的质疑,张国华表示,798在艺术园区的发展过程中已经进入第二个阶段。“798在雏形时期是艺术家聚集、活动、举办沙龙的场所,现在是展览展示交易的中心。过去,是画家作画,很小的空间,不接待人,不供参观展览,现在是更多的艺术家到这里办活动。”
但对于798艺术区的功能的定义,张国华强调是“文化园区”。“当代艺术展览展示形式和交易平台本身并不构成产业,798的艺术形式本身也不是产业现象,而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园区,是中国对外影响的文化窗口,它的窗口效应是反映中国的文化现象、政治现象和经济现象。这种窗口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产业园区’的作用,可能每年拿几个亿都买不来这种效果。”
管委会:798没有障碍,发展良性很好
实际上,798也曾经面临发展的“生死关头”——是“留”是“拆”?2003年,艺术区内自发聚集的艺术家与物业管理相持不下。
2004年冬天,北京市委对798的艺术家进行一家一户的摸底调查,最后为798的发展定调——“保留比拆掉好,要管一管、论一论、看一看,以时间换空间”;“对798的当代艺术,不能不管,也不能管死”。2006年,北京朝阳区成立了798艺术区建设管理办公室,并确定为首批“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此后,朝阳区政府和七星集团累计投入过亿资金,用于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又出台了对798艺术产业区发展有利的若干创新性管理办法,如工业用地上也可注册文化企业、个人工作室也可以进行工商登记注册,等等。
政府的帮助和支持,对于798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798各家机构不会不好,但公共的地方谁做,不是政府做,谁来做?”798艺术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国华举例道,北京奥运期间,798成为奥运参观场馆之外的一个园区,与故宫、奥林匹克公园、天坛并列。“798是新兴的、在工厂地形成的园区,政府下大力量,投资一个多亿,把市政道路、卫生环境、绿化等等都进行改造,使这个园区形成管理到位、环境优美、适宜参观到访的地方。”
张国华认为政府介入使798形成特点更突出的创意艺术区,使艺术产品更加丰富。“懂文化、懂管理的政府机构能够协调各方面力量,规范管理,使798能够延长生命力,能够影响到周围。”
“798没有障碍,发展良性很好。”在张国华看来,“泛798” 可以很好地解决的空间拓展问题。“东边有751、显像管厂等四五十万平方米,都在做艺术,大山子文化艺术区未来有100万平方米。接着是北部的草场地、东北部的大环以及东部其他地方,‘泛798’形成很大的范围,辐射性很强。”
而与798的繁荣休戚相关的是入驻的艺术机构和画廊的生存状态。“目前,在798有200多家艺术机构和画廊,境外的尤伦斯、索卡、佩斯等。它们的到访和存在影响798的发展,它们在这里的稳定发展,就带动798的发展。未来的798需要功能更完善,内容更多元,管理更加强,使更多人能参观。”张国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