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名家字画天价迭出 市场拐点若隐若现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1-09 10:05:58 | 文章来源: 雅昌艺术网

近几年中国艺术品市场成了全球关注的焦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在其后的恢复期内,艺术品市场率先爆发,2010年中国艺术市场宣布跨入“亿元”时代。当时间来到2011年春,市场承接10年的强势继续高歌猛进,并达到了阶段性的顶峰——中国书画、瓷器杂项、现当代艺术等全面喷发,尤以中国书画最受追捧,诸多专场100%成交、天价藏品不断涌现。乐观情绪顺势充盈和主导了思维,使得大部分人相信去年的秋拍将会更加精彩。然而数月之后的秋拍却是寒意袭人:由于受到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各大拍卖公司的总成交额和成交率均明显下降,于是“艺术品市场是否面临拐点”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

春拍:惯性将艺术品市场推向新高

尽管金融市场在今春已显低迷状态,但中国艺术品市场经过20多个春秋的积淀在此时喷发,春拍国内219家拍卖公司实现总成交额428.42亿元,同比10春拍上涨了85%,环比10秋拍上涨15%。如果想看到市场的亢奋,很轻易地在各个交易品类里找出创纪录者: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4.255亿元成交,成为最贵近代书画;张晓刚《生生息息之爱》成交价7906万港元,成为现当代艺术新标杆; 常玉的《五裸女》1.07亿港元的成交价,将中国油画推向新高;“明逾满月”跑兽镜成交价格达到897万;创造铜镜新纪录,元抄本《两汉策要十二卷》成交价格达到4830万元。全新的纪录,令人雀跃的拍卖成绩,使得艺术品市场在春天时面对全球经济动荡的局面表现出了一种反潮流的韧劲。

秋拍:经济面的不配合制约艺术品市场

然而接踵到来的秋天终于打破了“秋拍业绩好于春拍”的惯例。从香港苏富比、佳士得,到中国嘉德、北京保利,都没能再续春拍的辉煌。最早试水的香港苏富比,秋拍虽然总成交逾32亿港元,仍逊色于春拍的34.9亿港元;内地保利和嘉德也没能追平春拍佳绩,分别下降了19%和24%。究其原因,全球经济形势不乐观是主因:世界权威金融分析机构标准普尔对美国信用评级的下调、欧洲债务危机的不断爆发、股票市场与房地产市场双双遇冷,促使许多的参与者变成观望者。但秋拍也并非全不理想,总体成绩滑落的同时,仍不乏纪录的诞生,永乐青花梅瓶1.69亿成交,创明代瓷器拍卖之新高;徐悲鸿《九州无事乐耕耘》以2.668亿成交,刷新画家个人纪录等等。种种迹象显示,市场并不缺乏资金,但信心不足,“精品”依旧是“精品”。

中国艺术品:收藏市场转为投资型市场

中国书画、瓷器杂项、油画及当代艺术被认为是支撑了中国艺术品拍卖的三大品类。然而近两年,中国书画独占鳌头,据统计,2011上半年,书画占据中国艺术品拍卖总成交份额高达95.55%,瓷器杂项的市场份额也有扩大之势,就现当代艺术而言,香港已明显成为中心,内地该板块发展相对迟缓。从近两年的数据上不难看出有资本急速涌入——中国艺术品市场已然由一个单纯的收藏市场转变为投资型市场。既然取向是投资而不是收藏,那么投资意识会主导市场。全球经济形势的任何变化都会使市场格外的敏感,动荡在所难免。

回望2011,全球艺术市场已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截至2011年12月25日,全球艺术市场的成交总额为107亿美元(数据来源ARTPRICE),已经超过去年的95亿美元。ARTPRICE首席金融分析师Matin Bremond将这一上涨无疑归功于正在兴起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并指出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交易份额约占全球的35%-40%。这个数据显示,在全球经济危机前景未卜的形势下,中国艺术市场是顺应大势,做了强势中的调整。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