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西方经典收藏不再是观望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3-01 09:58:43 | 文章来源: 《艺术银行》

2010年10月22日至25日,香港苏富比拍卖公司在北京的柏悦酒店首次举行了 “西方印象派及现代艺术巨匠油画展”,展出了21件印象派画家和现代艺术大师的作品,其中包括了西班牙绘画大师帕布罗·毕加索的作品《年轻的黑发女人》、《抱着孩子的母亲》以及法国印象派代表画家克劳德·莫奈的作品《稻草堆》、雷诺阿的作品《莲婷与可可》和爱德华·德加的《后台的舞者》等作品。这是香港苏富比公司首次将西方印象派和现代艺术大师的作品带到国内举办展览进行展示。亚洲区,苏富比拍卖公司只选择了北京和香港两地举行该展览,北京是这个展览的第一站。苏富比公司之所以会选择北京作为首站无疑是因为洞察到了内地市场中藏家对于西方印象派和现代艺术品日渐产生浓厚的收藏兴趣,以及潜藏在收藏和消费背后的购买力。

拍卖公司对接藏家需求

苏富比公司的这一举动表达了他们向内地藏家大力推荐西方经典艺术品的决心。他们为这次展览做了两年的精心准备,这点从高品质的展览作品上就能看得出来。据了解,这批作品的价格区间在200万美元至2500万美元之间。另外,苏富比这次展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拍卖预展,而是展卖。他们想借助展卖这种私下询价、议价的方式来接触内地对西方经典艺术感兴趣的藏家。另一方面,他们更期望在接触藏家的同时有效洞察亚洲区的藏家尤其是中国内地藏家偏好,从而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后续的市场运作。

苏富比拍卖公司亚洲区主席黄林诗韵介绍说:“此前,苏富比的印象派和现代艺术作品只在纽约和伦敦拍卖,中国藏家想要购买的话,只有专门去这两个城市,而最近三、四年,购买印象派和现代艺术品的中国藏家人数增长了4倍。”数据显示每年在纽约和伦敦春秋两季举行的印象派和现代艺术作品的夜场拍卖中,成功拍到自己喜欢作品的亚洲藏家在所有藏家中所占的比例一般在6%左右。尽管亚洲藏家还不能和欧美藏家竞争,但亚洲区藏家的艺术品购买力其实不容小觑,因为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就曾经发生过日本藏家大肆购买印象派画家作品的案例,也正是日本藏家大量购买印象派画家的作品导致了当时全球艺术品市场行情的暴涨。日本藏家大肆收购印象派画家的作品是建立在战后70、80年代日本经济强势发展背景之下的。中国目前经济高速增长的状况与20年前的日本非常相似,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GDP达到1.33万亿美元,超过了日本的1.28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整个社会财富累计增加的过程中,高净值人士(私人可投资资产超过1000万元的人)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长,据福布斯《2010年私人财富白皮书》显示,2009年中国高净值人士数量有33.1万人,可投资资产共计18.3万亿元。2010年这个数字将增加到38.3万人,可投资资产的总额达到22.4万亿元。而近几年艺术品正成为越来越多高净值人士一个新的投资品类。这当中必然会有一些人会对欧美印象派和现代艺术品发生收藏的兴趣,苏富比公司瞄准的正是这些人的潜在需求。

无独有偶,2010年11月13日,韩国首尔拍卖公司也在北京举行了“印象派及现代大师画作”特别展览,共展出作品6件,也是雷诺阿、莫奈、夏加尔及毕加索几位大师的作品。实际上早在2006年9月份,佳士得拍卖公司就曾在北京王府半岛酒店展出过印象派和现代艺术大师的作品,那次展览带来了莫奈的《瓶中的菊花》、马蒂斯的《母爱》等作品,展出的作品价格都在百万美元以上。当时的佳士得亚洲区副主席叶正元透露:“虽然国内藏家目前主要关注本土艺术品,但已有个别买家对印象派等欧美艺术品产生了兴趣。”遗憾的是佳士得公司此次试水后,内地再未举行过类似的展览,直到2010年。2009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后藏家更愿意收藏价值已有定论的艺术品,中国古代书画、古董艺术品行情全都反升不降,欧美印象派和现代大师作品由于已经得到美术史和艺术品市场的双重验证,也开始受到国内藏家的关注。拍卖公司此时介入的时机远比几年前成熟。

拍卖公司之所以首选印象派以及现代大师作品进入中国市场也有其独特的考量。2004年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与法国奥赛博物馆联合举行了“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展览一共售出门票30万张,日参观人数达到1.6万人次,充分说明了大众对于印象派画作的喜欢程度。莫奈的名作《睡莲》,德加的名作《咖啡馆》、《舞蹈课》,马奈的名作《酒吧女招待》都在这次展览中亮相。2006年中华世纪坛也举行了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印象派和现代派精品展,60多幅作品涵盖了印象派、后印象派和野兽派到立体派大师的作品,该展览同样引起轰动。

从美术史的地位上看,印象派处于古典绘画和现代绘画的过渡阶段,本质上还是具象主义的。印象派画家抛弃古典主义艺术家只在画室创作的传统,走到室外,到大自然中去写生。他们描绘户外自然光下的色彩,捕捉大自然的瞬间变化,创作的作品大多以描绘自然风光为主。作品构图不再讲究古典主义强调的创作原则,而是从生活的视角出发,运用笔触的变化、色彩的碰撞创造出生活气息浓郁的生动作品。其主题大多描绘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这一点与中国目前正在形成的中产阶级,在审美观上有某种程度的契合,因此能受到一部分人的喜爱。印象派画家的作品目前在全球艺术品市场中仍有一定的流通量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