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院校学生作品进入拍卖:艺术市场的双刃剑?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3-12 12:06:07 | 文章来源: 艺术市场

考察中国艺术市场的现状后,我们却发现,“大学时代”之类的拍卖活动,尽管表面上起到了扶植年轻艺术家的作用,实际上却给艺术家、收藏家、经营机构提供了十分不利的价值导向,必将使本已乱象丛生的中国艺术市场变得更加混乱。

艺术院校学生作品直接踏进了拍卖市场,对艺术市场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2010年12月,大学生艺术网与某知名拍卖公司联手主办的首届“大学时代——中国艺术院校学生作品专场”在北京国际饭店举办,参拍作品345件,成交率76%,成交额425万元。受此次成功的鼓励,2011年9月,两个机构再次携手举办了“大学时代”专场,将其打造成一个年度盛筵,并再次取得了成交额270万元、成交率40.68%的成绩。2011年底,该专场的作品征集活动又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以筹备次年的拍卖。

“大学时代”横空出世,立即被看做广大在校生的福音,每次征集活动都应者如云,学子们期待着在拍卖中被藏家接纳,此后能在市场上高歌挺进。

对这件大好事品头论足,无疑很让人厌烦。毕竟,在工作难寻、机会难得的社会里,花费了四年、甚至七年在院校里苦读的学子,谁不梦想着早日成名?拥有良好客户资源的知名拍卖行鼎力相助,自然应该为人称道。

国际艺术品市场的规则,是由画廊担任一级市场,藏家主要通过画廊购买作品,拍卖行则经营大师级作品,很少有艺术家绕过画廊直接出售作品,更不用说直接送拍了。2008年9月,达明·赫斯特自己把作品拿给苏富比,被看作艺术家直接送拍的特例,而他这么做也只是想考察一下在拍卖市场急遽扩张的现状下,自己究竟处于什么位置。但在当代中国,大多数藏家都是直接从拍卖行购买作品,这造成了两个后果:一、一级市场长期得不到健康发展,画廊的生存空间十分有限,除了著名外资画廊和少数规模较大的本土画廊,大多数画廊都勉强度日,很难维持收支平衡。二、拍卖行公布的数字成了藏家的唯一参照,藏家只关心作品涨幅、不关心作品质量,实际上,他们只是投机者。这就是市场现状,尽管学者和博物馆长们竭力呼吁建立良好的收藏体系、培养高素质的本土收藏家、推动当代艺术健康发展,但在以拍卖行为唯一参照的市场结构中,这些目标是不可能达成的。

就艺术家而言,近年最大的变化是年轻艺术家的磨练期越来越短,“70后”“80后”,甚至“90后”艺术家成名的速度令人瞠目结舌。以致于刚刚走进艺术院校的技法类学生,不是先考虑提高创作能力,而是先考虑联络画廊、拍卖行。理论类学生的情况也类似,很多人不考虑提高理论水平,而是进校就想当策展人、批评家,不管水平如何,先到处折腾一番,博个出名出位。早日参加社会活动固然能带来一些机会,但从长期来看,对学生的成长十分不利。更重要的是,浮躁的心态导致了学院氛围的变化:艺术院校不再是培育艺术家的地方,而变成了商场、战场。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艺术和艺术市场来说,这都是最大的灾难。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