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彼特·诺顿:由心而发 大胆收藏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7-09 10:42:07 | 文章来源: 顶层


马克雷《吉他之颈》26.65 万美元 2011年11月8日

对于此次“出手”的动机,诺顿也有所交代:“长久以来,我们将藏品捐赠予各博物馆,而现在可以有更多的尝试。此次拍卖让我们以其它形式作出捐赠,所得款项将用以成立全新的慈善信托基金。”

在二十多年的收藏生涯中,诺顿不仅与艺术品为伴,而且结识了不少艺界同仁。富婆收藏家艾格尼丝.冈德(Agnes Gund)正是彼特.诺顿的好友。比诺顿年长5岁的冈德女士,身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荣誉退休董事,还掌管着MoMA分馆P.S.1当代艺术中心。这位在2011年被奥巴马总统提名为国家艺术委员会委员的实权大腕,为了诺顿的艺术慈善事业,也特别出面力挺,并与大家分享了她眼中的彼特.诺顿:“彼特很早就开始收藏新锐的当代艺术,并一直保持非常认真的自我学习。他常常挤时间去博物馆看展览,听各种艺术讲座。相比较收藏当时已经很有名的艺术家,他对年轻艺术家有一种责任感,尽力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独创性。这正是年轻艺术家最为需要的。彼特的家里,满满当当地展示着他的收藏,并且不停更换。所以,常常我受邀去他家拜访时,能欣赏到不同的有趣之作。”

诺顿收藏博物馆捐赠计划前顾问汤马斯.所罗门(Thomas Solomon),曾经是诺顿的紧密合作伙伴。他对诺顿收藏也颇有发言权:“彼特.诺顿的重要收藏挑战了传统界限,大胆直接,由心而发。不论是广度及深度,他的艺术珍藏均独一无二。彼特.诺顿的藏品启发我们对这个时代的思索——性别、种族、身份及权力——每位艺术家都被鼓励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


吉姆. 霍奇斯《这里是我们将来的住地》48.25万美元 2012年3月7日


哈透姆《静默》47万美元 2011年11月8日

佛教修行者

在彼特.诺顿的世俗辉煌篇章开始之前,从1971年到1975年,他曾剃发为僧、出家修行。虽然诺顿对他这5年在寺庙的修道生活,少有提及,但显然这段超尘脱俗的清净禅修,给诺顿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带来深刻影响。还俗之后,诺顿仍然是一名佛教徒。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硅谷风险创业的另一位传奇——2011年10月去世的苹果公司创办人之一的史蒂文.乔布斯(Steven Jobs,1955-2011),他比诺顿小一轮,也是佛教徒。巧合的是,两位都曾在当时充满嬉皮士精神和自由精神的里德学院(Reed College)就读,这可是全美学费最贵的学校之一。在学校除了学习,乔布斯已经开始研究佛教禅宗。不同的是,诺顿在此完成了学业,而乔布斯中途退学。尽管已经退学,但里德学院仍允许其旁听书法美术设计课等课程。日后,他将禅宗美学的设计理念在全世界推广开来。他对简约及便利设计的推崇为他赢得了许多忠实追随者。

这两位科技界的巨子,很大程度上颠覆了常人对IT工程师的沉闷印象。他们不仅精于技术,更具极高的悟性和境界,都曾抛开一切、追求过精神和信仰,对文化艺术亦有着非同寻常的敏锐感知,都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艺术的热爱。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彼特.诺顿的艺术收藏趣味,和他的佛教思想有着和谐统一。因为禅宗哲学对西方(尤其是美国)前卫艺术的作用是几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波普艺术、偶发艺术、装置艺术的生发,从而为当代艺术创作打开了另一扇通往自由之门。

慈善捐赠者

1983年,彼特.诺顿与在加州长大的黑人女性艾琳.哈里斯(Eileen Harris)结婚。婚后,他们生有一儿一女。

随着财富的增加,夫妇二人开始严肃的艺术品收藏。从那时起,他们就将注意力放在年轻艺术家身上,关注他们表达社会重要议题、追求崭新视觉形式的作品。尤其是挑战身份定义,拓展媒介和流派陈规的作品,特别受到夫妇俩的青睐。于是,他们逐步建立起美国最大规模之一的当代艺术收藏。

而在诺顿事业鼎盛期,夫妇二人更是在1989年成立彼特.诺顿家庭基金会(PeterNorton Family Foundation),给非盈利的当代视觉艺术机构和人文社科服务机构提供资助。彼特.诺顿本人也在日后成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WhitneyMuseum of American Art)、洛杉矶艺术馆(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的董事。美国《艺术新闻》杂志经常将诺顿的名字列入全球前200位的收藏家名单内。

1998年,诺顿从收藏家夫妇Clyde和Karen Beswick那里,整体购买了700件藏品。这次购买也促使他们在2000年时,把超过1000件私人藏品捐赠给美国各地32家艺术机构,主要是较小的博物馆和大学里面的美术馆。这也成为最大规模的当代艺术品单次捐赠行动。

谈及为什么挑选中小机构来作为捐赠对象,诺顿说:“即使是最大的博物馆,购买当代艺术品的资金也非常有限。那么,很多较小型的美术馆和艺术中心,更缺少这方面的资金。所以我们想最能惠及民众的做法是,编排一些小型的主题性的藏品组合——比如以地域来分,或者以实物材料来分——然后把它们捐赠给小而精的并对这个领域有兴趣和勇气尝试的一些艺术研究机构、大学里的美术馆、小城市里的博物馆等。”这样既增加当代艺术家的曝光度,让更多人能欣赏到这些佳作,同时也加强了这些中小机构的馆藏。

当时间跨入2000年,诺顿夫妇缘分已尽。他们离婚了。而两人共有的艺术收藏品,也被各自带走一部分。2001年2月,诺顿与前妻共同生活的宅邸,也因错误的电线安装而失火被毁。但生活从来是流动的。在重建老宅的同时,诺顿与纽约金融家、也是位黑人女性,葛文.亚当斯(Gwen Adams)相遇,并在日后结为连理。

无论如何,尽管生活变故,彼特.诺顿的艺术收藏与慈善并未停歇。

他虽然不是艺术家,但他的生活、他的善举就是他最好的艺术。


2004年 徐道获 玻璃碗

圣诞节,您收到诺顿大礼了吗?

每逢圣诞节,不仅小孩子们盼望着长辈的圣诞礼物,成年人也有自己的期待。特别是艺术圈的很多人,对他们来说很重要的一份礼物,则是来自彼特.诺顿的圣诞艺术礼品。

相比于寄送圣诞卡片,1988年至今,诺顿选择委托著名的艺术家创作礼品来表达节日问候。通常都是一些立体作品,每次数量约在2500至5000份。这就是被人津津乐道的“诺顿圣诞项目”(Norton Christmas Projects)。

此项目负责人Kris Kuramitsu说:“我们的总体想法是,通过实实在在的一件作品(也是礼品),让更多人接触当代艺术,理解当代艺术,在生活中与之朝夕相处。比如,2000年时,村上隆设计了一个可爱多彩的卡通玩具,拆开后托盘可以放蜡烛;2004年时,徐道获设计了一个可以将双手‘伸进去’的玻璃碗;2005年的作品就是音乐艺术家克里斯蒂那.马克雷(Christian Marclay)设计的一个手工组装的音乐盒。”这些迷人的礼物,在每年的圣诞节前夕都会被快递到彼特.诺顿的亲朋好友和艺术圈的同仁手中,给他们带去纯粹的愉悦与振奋。如此好玩特别的限量艺术礼物,摆在家里真是酷毙了!倘若每天都是圣诞节,那该多美妙……

好消息是,从2002年起,普通人也可能拥有或者赠送这些别具巧思的礼物了。诺顿慷慨地把一些剩余的礼物捐赠给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并在博物馆的艺术品商店有售。卖出后的收益则用于分馆P.S.1艺术中心。

在2011年的巴塞尔迈阿密艺博会(ArtBasel Miami Beach)上,佳士得更是为此特辟专区,展示了从1988年至今这23年的诺顿圣诞礼品。

   上一页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