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赵孝萱:艺术品市场就是个大筛子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7-22 13:31:39 | 文章来源: 《收藏·趋势》

市场就是个大筛子

《收藏·趋势》:张培力1985年作品《水中的泳者》、王广义1989年作品《黑格子:艺术家妻子》、毛旭辉1991年作品《家长系列:黑色古钟1号》、祁志龙(微博)《消费形象37号》、杨少斌《无题》、俸正杰《中国肖像系列》、周春芽(微博)《绿狗》雕塑、张晓刚2001年作品《失忆与记忆系列》、刘炜1994年作品《游泳》、刘野《竞赛》《完美构图》等等,一些大牌艺术家作品遭流拍,有人认为85,89艺术思潮的市场梳理已经结束,请问赵老师怎么看?

赵孝萱:作品流拍有很多原因,不能简单把流拍解释成市场不行。委托方的底价太高,或者这件作品不是精品,这是两个主要原因;还有一种是没有很多的著录、收藏的记录或者明确的展览记录,也都有可能造成单件作品的流拍;当然也有大家对这个艺术家的后市看坏,这是最不好的一种结果。

有人认为这是“85,89艺术思潮的市场梳理已经结束”,而我认为这是市场的“分道扬镳”。当时的“玩世现实主义”、“艳俗”系列等等艺术派别,当时学术梳理是把这波艺术家统统都归进去,可是问题是不是所有的艺术家都有同等的学术高度或者是艺术深度,2006、2007、2008年当代艺术的行情说得难听点就叫“鸡犬升天”,就是所有的人都一块儿上去了。市场处于震荡之时,“体质不好”的艺术家与作品会禁不起震荡而大幅下滑。市场是很残酷的,就像个大筛子,会把很多人筛除出去,这是很残酷的事情。

2011年的苏富比拍得好是因为尤伦斯专场,大家喜欢去买尤伦斯的东西,代表着流传有绪。流拍现象是个很复杂的现象,毕竟今年大环境观望的气氛比较浓厚,大家不是那么敢于投入,可能会造成不是精品的大家就不会去追逐的现象。谨慎、持平——这是我给的今年艺术市场的关键词。

《收藏·趋势》:岳敏君1994年作品《划船》,曾于2010年11月在香港佳士得以466.12万RMB成交,时隔一年半后以284.55万RMB成交;王劲松1992年作品《大扫除》,曾于2010年4月在香港苏富比以96.8万RMB成交,时隔2年后成交价60万RMB;李山1995年作品《胭脂系列》,曾于2010年4月在香港苏富比以96.8万RMB成交,过了两年以89.4万RMB成交……赵老师怎么看市场中的这些“赔本的买卖”?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赵孝萱:市场经过了激烈的淘洗,从2009年有些人已经出局了,这一次就很明显的可以看到有些艺术家的表现已经开始不稳,可是还有比他们更惨的一群人。

当时完全是以投资心态进来的买方——倒买倒卖的“投机者”,对当代的某些艺术家开始出现信心危机,所以,只要能够变现,即使折一点也要卖出去。“赔钱脱手”这种情况反映了买家信心不足。前几年的“鸡犬升天”,现在经过市场几轮洗牌后有些艺术家就会掉下来,买家会通过这几年的学习观察也能看清这个趋势,所以有些人就认赔赶快变现。

前一波的行情从06、07年上去,吸引了很多的投资客,或者以投资为名进行投机行为的这些人,这一次正好把这些人再筛出去。市场的重新洗牌、调整会让艺术市场更加健康、健全,真正形成以藏家为主的市场。未来还会继续洗牌、调整,让不懂当代艺术的先出局,让真正喜爱艺术品的收藏家继续留着。

没有人能长期操纵市场

《收藏·趋势》:这次香港苏富比春拍,微博上热议贾蔼力的一件作品(《苍白的不只是你》三联作)拍到了6,620,000港元,70后艺术家一张画600万?是不是有点夸张?有人认为这是市场炒作:“是好作品,拍100万左右还差不多。”有人则说“收藏当代油画的都知道买一张贾蔼力的画难”。赵老师怎么看?

赵孝萱:现在可以很明确看到有一些“60后”、“70后”艺术家上去了,这一波人像张恩利,王兴伟,王光乐,贾蔼力当然年龄比较小了。这些人都还行,市场不是说完全绝望,因为前一波实在是太乱了,筹码凌乱,各种凌乱。这些人都是绘画性挺强的,就是学术根底挺深,然后再加上每个人都有稳定的代理机制。贾蔼力是站台中国,伊比利亚代理,王兴伟是麦勒画廊代理,王光乐是佩斯北京空间、北京公社,张恩利一直都是香格纳。这些艺术家都有长期稳定的画廊代理,由国际操作经验的大画廊在代理,长期一直都有很稳定的买盘,有稳定的推进力度加厚度。

是不是炒作你并不知道,就是资金或者是资本的意图我们是不知道的,今天我们只能看到600万这个结果。平心而论贾蔼力《苍白的不只是你》这张画不但尺幅大而且重要,确实画得不错。

通常讲一个艺术家他为什么会在二级市场出现高价,开始一个艺术家在一级市场推,可能有10个藏家手里有贾蔼力的画,大家会注意关注这个艺术家,慢慢画廊就没画了。一旦出现求大于供的现象,作品就会进入二级市场的拍卖领域竞价。10个人去竞,大家都想要那一张,价格会往上攀升。我的判断是这些人都是长期在一级市场一直很稳定的藏家,因为画廊做的工作够,铺垫已经到位,大家对艺术家是有认可的,所以有代表作或是精品上到二级市场后,会造成竞价的关系。不一定看到高价就是泡沫、炒作。

关于“炒作”。没有人能操纵市场,如果市场能操纵,这市场迟早完蛋。自从艺术市场一片红火之后,炒作、炒家、泡沫与投机就成为常见词。其实,不只是艺术品,任何产品的价格在市场上都会有某种程度的运作。如果找到合适的精品,掌握市场的供需关系,加上大力宣传造成声势,引导价格上升,炒作只是运作市场的方法之一。如果是良性的运作,对市场的热度与发展反而有帮助;恶性的炒作,才会让市场的荣景终至泡沫。

如果今天有批好作品与潜力艺术家,有人结合艺术论坛、艺术网站以传媒姿态宣传,又结合时尚财经艺术媒体报道成为时尚话题。接着举办美术馆大型展览、结合大型拍卖公司作专拍或封面。而这过程,就是艺术品的增值过程。如此制造气势,塑造预期涨价的心理,让藏家觉得这些是重要作品,坚定藏家的购买信心,深怕自己买不到,乐意继续追高,这叫运作。如果反之,去包装某个不知名画家,把很差的作品推向市场,成交都是自己承接的虚假记录,那最后就是所有画套在自己身上,后继无人,最终导致价格崩盘。

拍卖的价格,只要有人愿意举这个价,只要存在的,就是合理。全新的版块在第一市场蕴酿几年,逐步累积买家,在二级市场零星出现后,会有人找几个冒头艺术家的大件作品往上急拉,吸引话题眼球,造就新的市场明星。但这明星身份是否能持久,变成市场不倒的常青树,还得看艺术家个人底蕴与厚度的造化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