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文化须无条件投入:艺术区的落寞告别黄桷坪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10-29 17:32:49 | 文章来源: 上海证券报

作为反映西南地区艺术面貌的代表,四川美术学院,曾经为中国当代艺术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艺术家。近10年来,从民间到政府,以川美为核心的黄桷坪地区,在对涂鸦艺术街、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501艺术基地、102艺术基地等一批艺术园区的开发和利用之后,随着美院文化主体的搬迁,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辉。

今天的艺术区,被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巨浪裹挟前行,那些重产业而轻文化的“文化产业烂尾”现象不断地在今天的中国上演。在文化流失与经济转型的双重作用下,一个个艺术区从繁荣走向衰落。

市场是艺术区长久发展的关键

2006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政府出资,艺术家设计,费时一年,完成了在长1.25公里、近5万平方米的破旧居民建筑物上绘制巨幅涂鸦作品的工作。建成的黄桷坪涂鸦艺术街,作为当代艺术的一种群众性符号,为这个有着破败外表的经济欠发达区域,换上了艺术的外衣。

此后,一年一度的黄桷坪国际艺术节,也由九龙坡区政府出资主办,为黄桷坪艺术区带来了短暂的活力。2008年以后,整体经济的下滑,艺术市场需求骤减,这给盲目乐观的人们泼了一盆冷水。此后,2009年,在政府支持下,类似黄桷坪美术馆这样的机构,筹备数年之后的开馆,也如同节日的礼花,在释放出灿烂的花火之后便烟消云散,留下的只是空旷的空间。

“政府的文化项目在这里起到了短暂的推进作用。但是项目过后,没有进一步的措施和作为,往往昙花一现。”四川美术学院策展人俞可告诉记者。他作为黄桷坪艺术区坦克库当代艺术中心的负责人,对艺术区的问题和困境有着自己的思考。

至今,很多人将黄桷坪的没落归咎于2008年以来当代艺术市场的持续低迷和四川美院主体的搬迁。“受全球金融危机波及之前,大概2006、2007年期间,黄桷坪可以用火爆来形容。大批的画家和工作室在这里冒了出来。经常有外地画商,带着整箱子现金来黄桷坪买画。”批评家、策展人王小箭告诉记者。然而,同样作为川美的教授,如今即将退休的他,原本想要继续在黄桷坪发展他的艺术档案事业,但因为近些年的逐渐冷清,他最终无奈地选择了离开。

低廉的物价、良好的学院环境,曾经让“黄漂”们(在黄桷坪进行创作生活的艺术家)把这里视作天堂。然而,几年前美院主体的搬走,仿佛让很多“黄漂”们失去了精神归宿,使这里的艺术气息和学术氛围变得贫乏。

艺术家工作室、艺术空间、酒吧让黄桷坪艺术区形成了带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被称为川美的“体制外教学”就在这里生发。而没有川美的黄桷坪,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很多艺术家曾经把这里作为跳板。个人发展成熟之后,就会离开这里,到其他更好的地方发展。”艺术家沈桦告诉记者。在他看来,黄桷坪的过去与现在是一种必然,那些像他一样,不愿离去和不能离去的人仍会在这里坚守者自己的创作理想。

近些年,借助房地产市场的火热升温,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加大对的艺术区或创意产业园区的支持。然而,在缺乏相应软件培养和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一些冠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艺术区往往在几次热闹喧哗之后,逐渐变得悄无声息。如今,黄桷坪艺术区就面临着这样既普遍又特殊的问题。它的特殊之处恰恰在于黄桷坪对于川美文化氛围的过度依赖。

“仅仅靠类似的国际艺术节并不能支撑黄桷坪的创意产业,实际上,九龙坡区政府方面从第二届黄桷坪国际艺术节开始就有些犹豫了。”王小箭告诉记者,“艺术区也好,创意产业园区也罢,都应该以艺术市场的繁荣为前提。在当代艺术市场泡沫破灭之后,黄桷坪艺术区的没落也在情理之中。”

在他看来,只有艺术市场的问题解决之后,才能解决对艺术区与创意产业的认识与支持问题。目前,全国各地的艺术区建设还处于摸索阶段,即便像北京宋庄这种已经发展了十多年的、相对成熟的艺术区也概莫能外。“像黄桷坪这样的艺术区,过去是和川美衔接,与政府无关,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从找谁衔接开始摸索,可见前面的路程很远。”他说。

发展文化必须是无条件投入

2004年,四川美术学院斥资700多万元,买下了位于川美校园内的坦克仓库,作为艺术创作基地。起初,学校想把这些宽阔明亮的坦克仓库,改造成国际艺术区。然而,在随后几年的实践中,来到这里生活和工作的各地艺术家并没有让坦克库成为一个更加具有创作活力的地方。

“我们原本希望在这个实验艺术社区里,这些残留的历史记忆,会走进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会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会开启人们对艺术实验的一种自由想象。”俞可作为多年来主持管理坦克库艺术中心的策展人,对于如今的状况很不满意。

“我们当初划分了三大块:艺术家工作室计划、交流计划、展览平台。宏观来讲是很对的,但在微观的实施中,在软件建设中,出现了一个又一个困境,面临了很多问题。”

刚一开始的新鲜感没有持续多久,一些艺术家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慢慢开始把这里作为生活化的场所,而不是工作、创作的聚集区。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