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媒体对贩假要勇于揭露,发挥舆论的监督职能。当前国内艺术品市场假货现象虽较为严重,但在媒体上却鲜有曝光,相反为拍卖公司大唱赞歌的文章屡屡见诸报端,还不乏对大众进行误导的文章,可见在发挥媒体监督职能上,媒体做的较为逊色。台湾《艺术新闻》社长刘太乃先生就曾对这种现象提出批评:“维护市场秩序是媒体的责任,媒体对市场假货视而不见,任其发展,拍卖市场会像证券市场一样失去信任。”《人民日报》文艺部高级编辑邵建武先生也指出:“媒体和拍卖企业的合作存在着小处着眼、急功近利等弊端。”所以,媒体在打假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做有公信力的媒体,还是随波逐流视而不见,值得思考。
(五)买家要拒绝买假,提高真伪识别能力,使假货没有市场。国内艺术品市场假货之所以如此流行,买家真伪鉴别力不高也是一大因素。由于国内艺术品市场尚属一个新兴的市场,真正懂行的收藏家非常少,相当多比例的买家都是抱着投资目的的新人,对艺术品缺乏真伪识别能力,人云亦云,买东西全凭运气,如此水平上大当受大骗不可避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主席靳尚谊先生就曾表示:“中国真正的收藏家群体非常小,或者还没有真正形成,造成市场很不规范,不稳定。”因此,低水平的投资人为假货买单,使假货有了市场,这也是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一大特色。只有买家懂鉴赏了,掌握真伪判断了,快速成熟起来,假货失去市场,国内拍场假货泛滥现象才会根本改观。
(六)专家不要为一己私利,鉴假为真,与造假贩假者为伍,给市场添乱。国内艺术品市场假货横行,某些专家为其“点石成金”,大开绿灯,鉴假为真,从某种程度上也助长了这股歪风。随着艺术品市场化,社会对鉴定的需求大增,很多专家纷纷“下海”。一些专家为了谋利,公然题假为真,个别专家则被人利用,为赝品充当保护伞,为伪作“正名”,这样的例子近年屡见不绝。每年一到春秋大拍,专家都成了香饽饽,一些重量级拍品都有专家写稿吹捧,如果是拍品有争议也就罢了,而有些根本就是不入流的仿品,但专家为了“红包”也不惜美言一番,大唱赞歌,对买家是严重的误导,一些迷信专家的买家为此损失惨重。所以,专家如何珍爱自己的声誉,恪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已显得殊为重要。
(七)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也是防止鱼龙混杂、限制投机的有效手段。当前,国内艺术品拍卖公司门槛较低,造成大量新公司纷纷成立涌入市场,现今全国从事艺术品拍卖的企业已达数百家之多,造成了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局面。不少新公司完全是抱着凑热闹、捞完就走的心态入场的,所以种种不规范、不道德的事情接二连三发生。对此,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先生认为:“国内艺术品市场不规范,拍卖行数量过多是一个原因。除了少数几家好的拍卖行,大部分小的、新建的公司不够规范,拍卖行没专家,问题就比较大。文物艺术品拍卖不是办个工商执照就能行的,需要懂行的专业鉴定人才,现在一窝风跟上,自己把自己市场做砸。”这些见地可谓一针见血。中国到底能容纳多少家艺术品拍卖公司?艺术品拍卖是不是随便就可以搞?作为一个特殊行业是否应设立较高的门槛?这些都是值得有关政府管理部门深刻思考的问题。现在门槛这么低,大家拼命往里挤,对市场的冲击破坏力极大,如不进行宏观调控,拍卖公司发展到上千家,届时混乱的局面将无法控制。当前假货充斥,假风盛行,公司数量过多是根本原因。有些公司赝品已达到90%以上,如此发展,整个行业的信誉将被这些投机者破坏殆尽。所以,提高门槛严格审批,进行清理整顿已是当务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