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张大千《观音大士》亮相保利香港 估价580万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9-03 15:27:57 | 文章来源: 新浪收藏

保利香港将于2013年10月2日至6日,在香港君悦酒店举行中国近现代书画拍卖,名家精品齐聚一堂,如张大千自敦煌行归来之后,所作仕女人物从原本追随瘦削淡雅的形象风格,转而上追魏晋以秾丽鲜明色彩来强调人物健美体态活力之画风,立下跨越时代的典范。此次一件其写赠艺坛好友黄君璧,后归海外华人雕塑家暨收藏家陈哲敬的《观音大士》即属其一。此件虽未署年款,但构图与大千1942年9月所写,抚自莫高窟第六十八窟唐人造之《白描观音》在构图上几如出一辙,可知应系完成于1943年以后。画中观音开脸丰腴圆润,手持柳枝、脚踩莲座,身体呈倒S型立姿,身戴缨络,衣带飘扬,整体线条稳健圆转、设色秾艳富丽,而由大千希望黄君璧能“永充供奉”,足见大千自得之情。陈哲敬祖籍福建,上海长大,修读雕塑;早在1950年代其便与张大千交好,甚至如今位于四川内江的张大千纪念馆中所陈设的大千居士头像,也是大千主动找上年纪小他卅岁的陈哲敬而完成。对此艺坛后辈,大千可说是欣赏有加,不仅曾为陈哲敬雕塑展览题字,更不乏作品写赠,两人深厚情谊可见一斑。

大千好画荷花,其于1958年写就之《风荷》构图饱满、墨色繁密,未经刻意雕琢,便已尽得层次分明之效,亦可视为大千晚年泼墨花卉之先声。上款人李迪俊(1901-),字涤镜,湖北黄梅人,为国民政府时期之显赫学者兼驻南美多国公使。另件《波面僊妆》,写于一九八一年,乃大千谢世前二年。荷叶以泼墨彩之法为之,不求形似,盛开之粉荷隐于巨盖之中,荷苞则于风中摇曳。一枝长颈荷叶横倚左出,稳住画面结构。此幅作品为其晚年变法后之泼墨大写意风格,融西方抽象技法与传统写意精神于一炉,尽显大匠之风范。

齐白石一生致力于以日常生活惯见之素材入画,为其赢得“人民艺术家”之美誉,像是场中所见之《白菜鹌鹑天竺子》、《水族四屏》等件,无论纯用墨法点染勾勒,或是设色工写兼施,俱见白石老人晚年老辣熟稔、随性而发之笔下功力。而在《大发利市》一件中,白石引西洋红代胭脂,独创红花墨叶效果,让鲜艳欲滴、带有吉兆意涵的荔枝跃然纸上,构图繁而不乱、用色活脱鲜明,几可以画乱真!白石老人作画善借物寓情。以苹果寓“太平”,即是其惯作题材。从款识“居京华第廿又五年所作”一语,可推知《太平》应作于一九四四年(自一九一九年正式定居北京算起),是年老人已八四高龄,但抗战尚未胜利,此图满漾着老人的期冀。润燥合宜的墨线斜织出筐体,筐檐及提梁以精准的曲线排迭,一丝不苟。苹果设色明丽,新鲜脆嫩的质感跃然纸上,引人垂涎。白石老人不吝笔墨,写满筐苹实,筐外还有三颗散落,既饱满了画面,又达到了呼应美。先题行书单款,由上贯下,后又篆“太平”二字,补成双款,各钤印章,使章法更加完满。此种种,皆体现出老人对此作的用心,在其同类题材画作中,至为鲜见。

名列中国近现代书画史上“三石”之一的傅抱石,在上个世纪40年代以后,或受川西多雨气候之浸淫而萌发灵感,从此对雨景良有钻研,后则无论巴蜀奇幻山水之疾风骤雨,抑或江南平远山水之迷蒙细雨,都被画家纳于笔端、形诸尺素。如此处所见《风雨归舟图》正是后世论者所言“一半山川带雨痕”之代表。该幅为背临金冬心同名画作,取边角式构图,一叶扁舟于狂风暴雨中艰难前行,船夫弯身铆劲摇桨,近景中一人撑伞而来,远山迷蒙,岸边芦苇为狂风所折,将中西画雨技巧冶于一炉,逼真效果直令观者如临其境。

徐悲鸿一生心系家国大事,如1938年时值国难之际,其奔走于东南亚诸国举办画展募款以支持抗战,场中所见《秋风万里图》便是期间所作,画中骏马气宇轩昂,矫健有力,意欲前行,又驻足回首,迟疑之间,若有所思,似在思考民族之命运,显现了画家以物喻人的深厚功力。另件《数点梅花天地心》为徐悲鸿与黄君璧合写,后赠与东南亚历史与考古研究学者韩槐准(1892-1970)之精制。韩氏字位三,生于广东文昌,秉性诚厚、喜结交文友,更视徐悲鸿为“一生之最知音者”;徐悲鸿亦不忘投桃报李,一生为其作画多幅,无一不是独具匠心之作。此卷以淡墨写梅杈,略作勾勒,以棕黄点雀翅,亦素雅天真;全件结构跌宕、充满动势,逸笔为之,浑然天成,而徐、黄二人手笔宛如天工,殆不见掇痕,实为难得。

此外,本次更锐规划与京津、海上画派鼎立齐观的“岭南画派”专题,令赏艺人士得以一窥自居廉、居巢伯仲以降,历高剑父、高奇峰兄弟以迄赵少昂、杨善深等人,在艺术追求上展现彼等“折衷中外、融会古今”的革新风格,如赵少昂《虎啸风声》一件题材继承岭南画派刻画猛兽之传统,对老虎之威猛神态捕捉细致生动,画面极富真实感,体现出画家平素对自然物象之悉心体察,堪称其盛年佳作。另外,为庆贺知名画家黄永玉九十荣寿,此次亦征集其多件风格独到之历年佳作,如完成于1979年的《五色梅花图》以酣畅淋漓之墨色为基调,色彩凝重,线条洒脱,设色浑重中又有明静之致,布局亦别出心裁,可谓意境高古而趣味隽永之作。凡此种种,不仅于学术研究有补缺拾遗之用,相信定能满足各界爱艺人士寻奇猎珍之心。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