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亿、2.12亿、1.25亿、2.3644亿和曾梵志、无瑕钻石、永乐佛像、成化碗等关键词充斥了整个十月的艺术界,人们振奋于高价的产生,似乎艺术市场已洋溢着回暖的春风。在轰轰烈烈的背后,今年的质疑炒作之声也格外“响亮”。“亿元时代”的再次来临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否能够带动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整体涨幅?拍卖会是预示市场行情的晴雨表?还是艺术与资本相互吸引的集散地?
艺术品拍卖走高背后的冷思考
好艺术
永远会有好行情
苏富比拍场的四件亿元拍品,惹得业界一阵唏嘘。也许“亿元”和“春天”来的太不容易,媒体和藏家的反应稍稍“过热”。事实上,自2009年以来,无论是艺术市场冷如寒冰,还是收藏时代资本充盈,天价拍品一直存在拍场上,从未缺席。如2011年的中国嘉德春拍中的中国书画珍品之夜,齐白石的《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便拍了4.255亿的成绩。此外,3.08亿的王羲之草书《平安帖》,1.24亿的李可染的《韶山》,1.15亿的唐代古琴等,这些不断有突破性的艺术品拍卖成交纪录,都印证了一个事实: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天价拍品,好的艺术品永远会有好行情,艺术价值的高低也永远是吸引资本的最直接因素。
经过近年一些高价拍品的市场表现,我们也可以发现:艺术品拍卖价值的高低与带动艺术品市场涨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过亿的拍品不一定具有其相应的价值,亿元或许只是个可以轻松触动大众以及媒体神经的价格节点。而且,艺术品短时间内呈现百余倍的涨幅,或者成本与成交相差不远等市场现象都是不可持续的,仅仅依靠几个亿元单品和少数人实现利润的现象来定论市场走向也是不正常的。相反,平民化、大众化、小额成交化和快速流通化的艺术品市场,才是焕发活力和可持续力的迹象。
喊价易,付款难,
面对亿元别高兴太早
屏蔽掉业界对于亿元拍品的呼声,天价背后的质疑之声也一浪高过一浪。总结各种发声,无非四点:成化碗被疑赝品,回流文物钻了国外专家鉴定的空子;永乐佛像拍出2万高价令人瞠目结舌;《最后的晚餐》人为操作痕迹明显,话题和噱头引领了资本;西方藏家将要抛弃中国当代艺术,艺术市场也许5年时间都看不到回暖迹象。其实这些呼声和质疑都不重要,最重要的则是我们拿着落槌价的数据奔走相告时,恰恰忽略了中国拍卖行历来都存在着喊价易,付款难这一现实。
据2012年统计,拍卖价1000万以上的书画作品,超过48.2%没有最终付款,迟付拒付、虚假成交已经成为中国艺术品交易领域普遍存在的顽疾。买家除了因为流动资金不足,资金周转困难的情况外,各种拒付借口也五花八门,如:举牌后嫌弃价格太高,悔青了肠子;暂时没找到下家接手等。即使拍卖行推出了“君子协议”,也对这些“老赖们”约束不大。因此,拍卖会上的高价和亿元很可能只是喊出来的空头支票,买家、藏家都不要高兴太早。
艺术品
价值、价格难对等
收藏大鳄刘益谦曾经说过,股票可以买便宜的,但艺术品不可以,藏家不可能像买股票一样买进一大堆艺术品,而只能选择多数行家认为最好、最对、最贵的作品。这无疑是他几十年来纵横拍场的经验之谈。但对于那些初出茅庐的收藏“新贵们”们来说,“只买贵的,不买对的”是他们的普遍心理。新进藏家似乎是艺术品收藏界的“土豪”,他们多依赖于外界的道听途说,缺乏对艺术品的判断力,也没有形成从画廊去采购艺术品的习惯,仿佛唯有在拍卖会中卯足了劲儿举牌,砸钱购买,才能显示出自己的身份高低。这不仅扰乱了市场对作品价格的客观预期,更对正常艺术投资带来了恶劣影响,艺术品市场“火热”的背后尽是“水深”、“水浊”的现象。
当然,拍场上也有很多价值、价格对等的拍品,如齐白石的《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和《花鸟四屏》。前者尺寸巨幅,气势宏伟,篆书端庄,文意极佳,是齐白石的绝世精品。后者尺幅较小,却是齐白石锐意变法,师法造化的结晶。一人手笔,价格相差甚远,却是众望所归。
艺术市场
越是热闹,越要当心
艺术品投资不是“滚水里煮饺子——越热越好”,投资艺术品收藏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学问”,越是热闹,越要当心。初次涉水的投资者别总幻想着一夜暴富。当下艺术品市场尚不规范,风险意识永远要放在第一位。其次要心态平和,慎之又慎,也许你高价购买的艺术作品,明日便被市场视如草芥。不盲目追逐名家名作,收藏有潜力的中青年画家作品也是不错的选择。总之,艺术品永远是费时、费力,长线投资才会最大获益,所以那些只会花钱买进,却没有时间精力对艺术品及市场深入研究的“土豪”们,唯有远远地旁观者拾些热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