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印证中国美术史“公案”、并代表著名画家吴冠中油画水平的标志性作品——《1974年·长江》,在失踪30年后近日却在偶然中浮出水面。本月24日,这幅被预言是“天价之作”的作品将在世纪坛以特展的方式与公众见面。
昨日,记者先睹为快,看到了该幅巨作的微缩复制品,虽然只有原作1/4大,但长1.5米的画卷依然将长江沿途的壮观展露无遗。据悉,《1974年·长江》油画,高19.5厘米,长603厘米,是迄今吴冠中油画作品中最长的一幅。
[价值] 它的发现是艺术史的幸运
该画展策展人、北京紫禁城天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大钧表示,“时间”是《1974年·长江》突出的特点。30年岁月,55岁的吴冠中从壮年走向了老年,而恰是从1974年起,吴冠中开始了除了油画创作之后的水墨创作,“《1974年·长江》无疑是一座里程之碑”。
吴冠中长子吴可雨表示,“虽然是为壁画创作前期打的油画草稿,但画得很认真,每个景点画得都很细致,光写生的时间就花了2个多月时间,素材准备得非常充分。堪称父亲油画作品中的标志性作品。”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长张晓凌认为,该画可尊称为现代油画版的长江万里图。作为红色经典时代的异数,《1974年·长江》注定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占据一个特殊位置,“它的重现,不仅是吴冠中的幸运,更是艺术史的幸运”。
[发现] 找钥匙意外找到油画“巨制”
吴可雨透露,这幅有特殊意义和价值的油画巨制发现过程非常“偶然”。
现已60多岁的吴可雨告诉记者,今年春节期间,他从国外回来。因为搬了四次家,在找一把备份钥匙时,吴可雨发现家里一张老式大床下面有个抽屉,拉出一看,意外发现了厚厚的一卷油画稿。该幅画稿皱皱地叠着,打开一看,没有落款,也没有题名,画的是长江万里图,纸背已发黄易脆,但画面油色尤鲜,仿佛新作。吴冠中告诉儿子,这幅作品他自己以为已经丢失了,没想到原来一直藏在这里。“特别重要的是在父亲数不清的画册和报道中,从没有提及这件作品,现在浮出水面,对美术界、历史界以及父亲都是一件重要的事件。”吴可雨说。
著名装裱师张世忠裱了一个多月,该幅巨作终于“重见天日”。
[揭秘]“批黑画”历史镜头重放
因为这幅作品的出现,一段尘封30年的历史也由此被吴冠中首次提及。
据吴冠中回忆,1974年,时年55岁的他与黄永玉、祝大年、袁运甫四人受命为新装修的北京饭店创作巨幅壁画“长江万里图”,用无光油画制作。四位艺术家结伴到长江写生,从上海溯江而上经苏州、南京、黄山、三峡等地至重庆,一路上观景、写生、搜集素材,不料数月后抵达重庆时,北京方面一纸“批黑画”要求速返的电报,使壁画创作夭折。在数月的长江观景中,吴冠中沿途作了不少写生,并绘就了6米长的油画草图,作为壁画的底稿。但被卷入“批黑画”运动后,画家命运堪忧,无奈之下,只好把画搁进箱子底儿。
[走向]进入拍卖市场可行性很小
在披露此消息时,李大钧表示,吴老曾提出要给这幅作品一个好的归宿。
据了解,为展出李大钧特意花数万元制作了京城最好的展架,“如果该作品有了好的归属,我愿意将展架一起送给他。”李大钧表示,“因为该作品的特殊性,加上目前新加坡有吴冠中艺术博物馆,此外著名的‘万达’公司收藏了吴老50余幅水墨画,这幅新近发现并首次公之于世的《1974年·长江》安于何处将是一个谜。”
一位了解吴老的资深人士透露,该作进入拍卖市场的可能性太小,至少在目前一段时间内不会。“毕竟它的意义太大了,在历史上也就宋代的《千里江山图》等少量画作有这样的手笔描绘长江。”
[现状] 这幅作品将首次展出
“我们曾打算举办该作品的单独展览,这在国际美术界是比较常见的事。但为体现吴老作品创作的发展和对比性,经过商议,我们选了吴老2000年后创作的10幅水墨画,组合在一起展出。”据悉,包括文化部、中国美协、中国艺术研究院、清华美院、吴老的好友黄英子及郁达夫之子郁风等美术界的专家学者将现场“赏宝”。
据透露,展览结束后,北京百雅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将推出《1974年·长江》和展出的10幅水墨精品的高仿真珂罗版复制作品,这些高仿真复制品将由吴冠中亲自鉴定、签名,限量印制发售,以满足广大“吴迷”欣赏、收藏吴冠中精品画作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