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艺术网记者:当您作为一名学生,在德国留学的时候,学的专业的名字很有趣,叫“自由绘画”。这个“自由”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绘画,才能被称为自由绘画?
谭平:美术学院按传统的学科划分,分为油画、版画、雕塑等专业。但是等当代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专业的划分就显得越来越模糊。这些变化都和人所关注的面有关系,也和整个艺术发展有关系,各个时代的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影响到教育。现在,大家意识到艺术原本就是很自由的,作为纯艺术,应该是没有目标的,即使有目标,也应该是在每个过程有一个目标。所以会出现名叫自由绘画的专业。
今日艺术网记者:您认为中国美院现在的氛围自由吗?
谭平:其实从总体来讲,近年来,中国美术院校的发展得已经比较迅速。虽然专业的划分没有大的改变,但一些新兴的艺术门类,如装置、影响,已经加入到艺术教育里了。中国的艺术教育并没有进行大的结构性的调整,而是进行改革,朝着越来越自由的方向发展。这是一种比较中性的态度,但我觉得也挺好,也许这种慢慢的变化更有益。
今日艺术网记者:现在对艺术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报考艺术类大学的学生数量也急剧膨胀。扩招以后,大学生找工作变得很难,而扩招比例特别大的艺术类大学生则尤为艰难,请问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谭平:这也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以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是一种菁英教育,后来制定扩招政策时,抱的是一个良好的目的——让更多的人受到教育,想让中国教育进入普及性教育。当时很多大学也确实是老师多学生少,空闲了许多教育资源。而且学院要生存,靠的是学生的学费,也需要更多的生员。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希望中国教育有更广远的发展。但做的时候,速度过快。有的学校在大规模地扩招后,相应的硬件和软件条件都没有跟上:扩招需要很多的老师,但许多老师并没有经过良好的专业训练。教育管理系统不完善,学生本身的质量也有问题——招十个人和招一百个人,素质是不一样的。另外,艺术的繁荣和社会的大环境有关,只有在社会物质资源极大丰富的情况下,才可能会产生对艺术人才的大规模需求。现在的中国还在发展期,每年这么多人毕业,当然会形成恶性竞争,这其实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且,找不到工作,对于毕业生的长期发展也很不利。找不到工作,生存不下去,或者以最低的生活指标生存,发挥不了他以前学到的专业知识,会影响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工作,就没法在日后获得实践经验,没有办法积累。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前一段时间的方针带来一些正面和负面的东西,扩招就是这样。但国家已经有意识地在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前几年中国以发展为主,到处拆,现在后悔了,现在就开始以保护为目标,然后才是发展。
今日艺术网记者:应用是学习回避不了的问题。尤其是设计这些应用性学科。您曾经担任过设计学院的院长,能不能谈一下,您觉得国内设计教育的方向是什么?设计教育怎样才能融入到创意产业的产业链中?
谭平:设计尽管是一门实用艺术,检验的标准是能不能用,但我觉得在上学期间还是不能过多的考虑应用。一个年轻人18、9岁考上大学,上了四年学,毕业时才二十几岁,需要做和学习的东西很多。要让他在这个年龄就成为一个好的设计师,不太可能,他需要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地成长。但他自己,包括学院,都希望马上就能教会他一门能吃饭的技术,以为这样出去能找到工作,教育就完成了它的目的。其实我觉得不是这样,我觉得大家应该考虑到更长远的发展。在学校时,除了学好专业,要多关注一些文化、艺术,包括一些社会问题。将来如果要有长远的发展,还是要靠这些东西支持。虽然刚出校门的时候也许会遇上一些适应方面的问题,但一旦有了发挥的机会,能走得更长远。
今日艺术网记者:作为艺术院校的教师,能不能对还在校的同学提一些意见和建议?
谭平:我觉得大家的速度太快了,应该放慢一点。大家对于形式语言这些方面,不要太急于求成。在上学期间,还是应该把自己整体的基础打好。我所指的基础不仅是画画素描什么的,还应该多关注一些别的领域的东西。因为将来的艺术不仅仅只是靠画画这一种形式,一些观念,以及绘画当中牵扯的内容的表达,都是跨学科的。你如果仅仅只是想画人,画些动物花鸟,很难离开以前写实主义的一些路子。但如果你关心得比较多,艺术形式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现在我们学生的绘画,内容有一些变化,形式语言上,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主要还是他们自己的知识结构太单一。如果你在你的生活观中对其他领域的东西特别关心,并能把这些东西和你的专业上的东西结合的话,我觉得会走出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