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么培养孩子的绘画兴趣?
王沂东:其实,搞艺术最开始就是入迷,不能有任何功利目的。而且按现在的说法,从事艺术是风险极大的投资,并不是全身心投入就能达到高水平,这不成正比。只有当成为优秀艺术家的条件你都具备时,才有可能达到一定水准。所以,家长为孩子选择发展道路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没有任何理由的喜欢,就是想画画。一画画就能掉进去。如果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有这方面兴趣,就应该着力培养。家长要善于启发孩子主动学习,肯动脑子,千万不能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
但有一个好的启蒙老师非常重要,这样可以使你的孩子少走不少弯路。启蒙老师最关键的是教会孩子正确的观察方法,教会他们怎么去看世界。当然,启蒙老师还要能在技巧上、绘画语言和基本功上为孩子打下很好的基础。
对于孩童来讲,还要从小锻炼一种能力:即把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感受到的各种事物变成一种视觉语言。其实,这种能力的培养很不容易。最终要达到一种什么状态呢?一是能恰到好处地把握好语言瞬间。二要有很强的应变能力。不管多大的场面,各种光线的构图,你都应该有能力把握它。并能非常从容地找到你所要表达的最感兴趣的那一点。对于初学绘画的人,一定要把握好一条,即要把很大的功夫用在与视觉语言相关的基本功上。比如说,写实绘画就要求你有扎实的素描基础,这一点都不能含糊。要求你能完成全因素素描、能有色调、构图、形象、黑白灰的处理等。而且你色彩的基本功也要打好。
为了让你的孩子成材,千万不能让他得奖。要让你的孩子感觉到搞创作这条路很有意思,但不是短时间就能冒出来的。孩子一得奖,家长和孩子的心态都会变得非常浮躁,从而乎视对基本功的训练,离真正的成功也会越来越遥远。另外,家长千万不要逼着自己的孩子画画,那孩子就很容易对绘画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对绘画失去兴趣。
十几岁就成画家了,对小孩子来说,绝对没好处。现在,连六七岁的儿童画家都出来了。有画猴的、画桃的、画牡丹的,画什么得都有。但后来几乎没一个画出来的。别人都说你的孩子是画家,一般来说家长都会沾沾自喜,都会把自己孩子的才能放大,越看自己的孩子越厉害。也就是说,人只有到一定年龄才能有很好的空间感觉,才能在平面上体会空间透视,家长和老师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能拔苗助长。
2、如何参加中考和高考?
王沂东:考附中之前,最好能上辅导班。不上辅导班,一个人学,不知道自己问题出在哪。
好的学习环境非常重要,同学之间要能建立一种良性竞争关系,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学习,也可以向比自己画得好的同学学习。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切忌为了考试而考试。而应该把着眼点放在解决问题上,放在造型和色彩规律的运用上,而不是押宝,考试会考什么。
现在,参加高考的考生没有年龄限制,我倒觉得十七八岁就考上,真不如二十几岁才考上那样更有发展前途。你十七八岁进大学,那时刚离开父母涉世未深,缺乏很强的定力,大学四年可能一晃就过去了。而二十四五岁考上大学就不一样了,那时,人在社会上经历了一些风雨,基本上已经成熟了,对自己也有比较明确的要求了。而这个学生如果学习很有毅力,基础打得比较扎实,生活阅历也比较丰富,而且最关键的是他把着眼点都放到了画面上放到了解决问题上,那么,这样的学生肯定能成器。相反,一帆风顺地考入美院,尔后,能画出一点点名堂的人却少之又少。
大学阶段是人一生最重要的学习阶段。大学毕业功夫到什么样,你能不能成为一个艺术家基本上就能看出来。大学阶段的学习相对于艺术家的一生来讲,还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比如说,你在这个阶段,造型问题没解决好,以后,在创作中一到这个阶段就“卡壳”,再恶补都来不及。
3、怎么成为一个优秀的画家?
写实主义画家是一个综合体。这要求画家本人不但手头功夫到家,而且也要善于把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转换成视觉语言。而且,我认为要成为一个出色的写实主义画家,必须善于把本民族内在情感表现好。如果在你的作品中,弱化了这种情感,那你的作品真得很难打动人。从一开始学画练基本功的时候,就要善于把情感尤其是本民族内在情感融入到你的画作中。
我觉得绘画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如同长跑一样,必须有恒心、有毅力才能跑到终点。在长跑途中,可能就会有不少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放弃了,或转了弯。你的作品情感充沛,解决问题巧妙,技术含量高,这样,观众才能真正看得进去。
波普艺术宣称人人都是艺术家,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艺术就不是艺术了,人人都是艺术家那就是玩了。就像京剧迷一样,也天天唱,什么行头也都有,但那不是京剧表演艺术家,那是票友。
写实主义绘画属于科学性比较强的一种绘画形式,只有理解好了,具备很强的应变能力才能画好。
我认为,从某种角度讲越正规化对艺术教育越不利。我们想一想,哪些大师如果按照现在的标准恐怕一个也出不来。梵高如果按照我们的标准,外语也过不了,政治也够呛。我们现在陷入了一个怪圈:一方面我们的教科书在极力追捧这些大师,另一方面又忽视他们的成长规律。按照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能培养出普通画家出来,但很难培养出大艺术家来。现在我们的课程设置,把大块大块的应该用于创作的时间都打碎了,全身的气聚不起来,很难实现艺术上的真正突破。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因为制定我们艺术教育体制的人不是画家和艺术家。在我们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大都四平八稳地进来,再四平八稳地出去。那些主动学习的人,一届能出来几个人呀?恐怕几届都出不来一两个人。大部分人都稀里糊涂的,好多人学到大四的时候对艺术都没热情了,都是他爸他妈逼他学的。很多学生都去搞别的行当了。
一想到这些,我就感到心疼不得了。就拿考中央美院说,报考的考生有一万五六,而能考上的只有三四百人,这些人其实都是佼佼者,都应该成材的。但往往是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