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石兄自50年代后期,与予同事近十年,并同游匡庐、井冈等名…胜迹。深知其为人淳朴,精进不息,而艺如其人。近年闻又两上黄山、五至桂林,作品巾更多新境。其技法更为成熟,风格愈趋显豁,以在北京、香港及邻邦日本之多次画展后,声名鹊起,更为后学者所钦重。《荣宝斋画谱》丁1986年即已存山水部分选印雪石之作一册。其中约有半数为其山水、树木之写生画稿,既显示笔法、墨色之刚柔、繁简、浓淡、干湿等变化,也表现了直接来自大自然的真实感受和生动、新鲜之趣;既矫正了明、清以来讲笔画次序或某种描法、皴法等较公式化的不习方法,也无形地提倡r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创作素材的重要性,并提出鲜明的例证。
但在前印的《画谱》中,含有构图、构思意义的作品,也多选内容较为简洁、单纯者,或也为了更有利于初学…水l画肯年的欣赏和学习。而近年雪石不仅创作丰饶,更多技法上的新尝试和新意境、新风格的发挥,印行续集就显得更有必要。
如此次所选作品,有高34厘米,长277厘米的《漓江》和高 72厘米,长达367厘米的《拒马河畔》,都是横幅巨作。既内容丰富又变化多姿,如“漓江”幅在左部近处,以峭拨的奇峰为主,仅在儿处峰隙露出村舍和汀流,近峰凝重而远山尽入空蒙。右部则群峰推至中景,又有两层中隔缭绕的白云。近景在潇洒的丛竹和新绿的繁枝间有小舟停湟,而峰影垂江。显然这一部分是着重表现了漓江的清澈如镜。其色调除以墨色的浓淡来显示远近距离外,全画多用绿染,只在几处峰巅用暖色显示朝阳初上。小舟及屋顶着淡赭色。在一片明媚的春光中又增加了节奏。《拒马河畔》的构思、构图、色调乃至笔法和“漓江”幅都颇有不同。《拒马河畔>的构图完全打破r一般的格局,左右两方的近景山崖几乎完全对称,而中部群山的比重亦大致相当。这种大胆的构图可以说前无占人!这和作者对各名山胜地有很深刻的观察、体会(当然包括写生画稿)自有密切关系。也可见广泛、深八地认识研究大自然正是每位山水画家的基水功,是发扬创造精神和达到创新这一日标的必经途径。
正因为有这一基础条件,《拒马河畔》这幅画,才能做到看似单调却又不单调,并且愈显其新鲜、朴素和内容丰富。如左方是岩石叠成的一大整体,下有巨大的水窟,上有高亭,两侧有青青丛树,树下新建长楼,较密枫林和水畔羊群。或纵横交错,或大块与小块夹杂,且中部似有层层梯田,山顶及近处水滨仅有疏林并多点红叶。这正是同中之不同,耐人寻味。
山水画之基本笔法为“皴法”,雪石早年作品,较多倾向于挺健而严整的皴笔,但近年因广泛吸收,由正而变,更做到正、变相生,精、放结合。如《雨后漓江》、《松瀑图》等幅,纵横挥洒,达“无法之法”的境界。至于繁与简、实与虚,墨色的交融或对比,如《风雨欲来》、《云起牧归》、《深山春早》诸幅.都灵活运用,各尽其美。
由于雪石多年来的精研真山水和不断的虚心求进,故能不拘一格而又自有独特的风格面貌。这就是朴而秀、简争而清丽.挺健而多姿。他从事美术创作的精神和具体成就,都是难得的范例和师表,故欣为此画谱作序。
(原文出自:《荣宝斋画谱-山水部分-白雪石卷》198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