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峰
近日,国外在华艺术机构风向标——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与国内著名金融机构品牌民生银行的超级跨界合作,尤引人注目。虽然是民生银行旗下的民生现代美术馆,表面上看是两个艺术机构之间的合作,但是毕竟后者是国内金融大鳄,此番金融风暴阴霾刚刚褪去几分,就高调牵手,强力亮相——这里面内外部暗示的信息,非常值得分析。
其中背后隐匿的想象有其四:
其一,是否标志着中国艺术界艺术资源整合大时代的到来?当从市场化之后的中国当代艺术生态,就迎来了“前赴后继“的开发者,如果说前期游戏参与者有些懵懂与大方向不明确,而现时的操盘手们,则携更大的资本进入这个充满想象中“黄金”的行业,在资本的调配下,一些非常规,甚至称得上匪夷所思的举措,并不是没有可能出现在性格上还比较矜持,气质上还比较忧郁的艺术界——在资本的强势下,不远的将来艺术界的“阿凡达”现象是否会越来越多?
其二,是否意味着艺术界新一轮的游戏开始升级?中国当代艺术运营结构,也是否迎来它新的调整机会,而艺术界是否像其他行业进入到一个“危机带来变革机会”的阶段,而这个机会如何抓住,在哪里找到着陆点,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当然,其中最实际的看法是,艺术界在更一轮的调整中,是否能够借助更大的船出“海”,而优化艺术界之前低端、低效而又陈腐的模式?
其三,艺术界是否进入一个平台阶段。当一个知名品牌在发挥挖掘自身最大的影响力和运作能力时,则就需要进入一个积极开拓和其他领域的广泛合作,而艺术资源通过艺术机构的整合,这些年自身通过不断的运作,也走到了与其他平台合作的这个契机点上。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艺术的差异性与不确定性,让更多觊觎已久的平台心痒难忍。而一方有着加入金融机构背景的银行麾下的艺术机构和专业艺术机构的强强合作,现时是不是水到渠成,能否共同走出一条闪亮之路出来,非常值得期待。
其四,能否开创艺术资源一种新的且创意十足,更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合作模式,则是考量这两个机构的智慧。一方面,它的示范性意义非常大。另一方面,这样量级的合作,释放出一种艺术的资本新“需求”,也就是做大做强,而不单是原来的小成本运作。它作为一种新的合作,能否开创新的模式,能够设计出整合艺术资源的有效模式和路径,能否通过这样的一种模式将艺术链接到很多社会其他层面的渠道里,为艺术的多元走向,提供了一个积极的尝试——这个背后的意义远远都大于合作本身。
艺术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合作资源与平台,而金融机构签手艺术机构,也是国内资本最早尝试开发这个潜在的庞大市场的“发轫”。早在前几年,民生银行的艺术基金,艺术租赁等都开创了国内机构机构开发当代艺术的创举,而去年在上海运作的民生现代美术馆,都让国内第一家商业银行发起的涉及当代艺术的美术馆被业界寄予了更多的想象。
这种资本强势背景身份的机构介入,让艺术资源如何呈现新的流通和走向,并且是否引发一系列的震荡还是依然维持现状,则是中国艺术界新的思考点。
当然,这种合作的意义还在于,非常有利于国内金融企业更加了解世界知名艺术机构的运作模式,利用他们的优势资源,管理模式,运作方式,从而加速本土艺术的交流和运作。从某种程度上看,标志着中国当代艺术运营结构面临新一轮大调整的前夕——而艺术界如何捕捉到这些大结构层面的变化,对于思考与厘清艺术界的一些现象与问题是非常有意的。
当然,有媒体报道,“此举被视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被收购的第一步,不过,尤伦斯本人当面回应,艺术中心并没有被收购,合作后两者还是独立的。”值得思考的是,不管收购不收购,都传递着这样一个信号,艺术资源整合的未来充满极大想象力和空间。中国艺术界能否借助这样一个绝佳的大背景,在各个环节上能够进行自我变革,而为艺术的新阶段到来,贡献新的有效的力量,而不只是被不断的链接到强大资本的服务体系里,对了,艺术本身还是整个系统的中心,艺术家的创造才是整个链条的核心竞争力。
这是合作将很可能激发更多的合作模式与方式进入到艺术资源中,从而从整体上促成旧有艺术结构与关系的改变。
最后,想补充一句的是,如果只是挟艺术资源进行炒作和投机行为,则不是本文重点要分析与思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