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生活 > 音乐

交响乐混搭京剧摇滚曲艺引热议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11-18 15:24:36 | 文章来源: 中国广播网

(文化视点)“不伦不类”还是“相得益彰”?--交响乐混搭京剧、摇滚、曲艺引热议

交响乐混搭京剧摇滚曲艺引热议

梅葆玖(资料图片)

“交响乐混搭”在中国乐坛着实刮起了一阵风暴:梅葆玖唱起了京剧交响乐;崔健奏响了摇滚交响诗;周立波说起了曲艺交响书……

各方评论铺天盖地而至:要么骂其“不伦不类”“糟蹋艺术”,要么赞其“洋为中用”“相得益彰”。热议中,让我们听听当事人的看法,感受音乐发展的脉搏。

交响乐+京剧:“咖啡”“油条”掺在一起还想吃吗?

美味的“咖啡”,喷香的“油条”,分开享用都习惯,可掺在一起你还想吃吗?

今年,多场京剧交响音乐会在全国各地上演。就连中国最高音乐学府的交响乐团--中央音乐学院EOS乐团,也开始为京剧大师梅葆玖伴奏,公演京剧交响乐《西施》和《赤壁》。

不少观众被“雷”倒了。“交响乐给京剧伴奏,与其说新鲜,倒不如说荒唐。交响乐更在乎每个音的干净和纯粹,而京剧多强调抹音、滑音、打音之类,两样瞎搅和,京胡的声和韵全没了,简直不伦不类。”戏迷吴迪边说边摇头。

“现在不管啥新编戏都得跟交响乐合作,还美其名曰"洋为中用",我看是哗众取宠。”交响乐迷陆嘉文对记者说,“本来交响乐在中国普及就困难,再加上"同病相怜"的京剧就更没救了。我一听京剧交响乐,浑身起鸡皮疙瘩,让我多活两天行不?”

也有不少观众对这种新形式挺宽容。观众张耀蕊点评道:“京剧的文场有点儿单调,在喧嚷、恢弘气氛时来段交响,在悲凉、细腻感情间穿插弦乐甚至配些和声,效果还不错。”

面对观众的品评,梅葆玖坦言,交响乐和京剧表面上水火不容,实则并不矛盾。“我从小就很喜欢交响乐。那时父亲从国外经常带给我不少古典音乐唱片,我特意学习国外歌唱家的发音、气息等练声方法,对京剧表演大有裨益。”

EOS乐团首席指挥胡咏言教授从发展史的角度把交响乐和京剧比作“亲哥俩”:“京剧的全盛时期是乾隆时期(18世纪晚期),而这恰恰是莫扎特和古典音乐的鼎盛时期;京剧当时在皇宫或大户人家演出,而古典音乐也叫"宫廷音乐";现如今,它们都遭遇着受众群减少、普及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问题的关键不在二者该不该混搭,而是没有很好地融合。作曲结构松散、配器不着边际,结果成了"魔鬼与嫦娥共舞、领带和礼帽齐飞"。”著名作曲家叶小钢认为,西乐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结合未尝不可,但要在调式衔接、乐器搭配、节奏掌控等方面下大工夫才行。

交响乐混搭京剧摇滚曲艺引热议
崔健

交响乐+摇滚:“用"垃圾"糟蹋"高雅"?”

中国“摇滚教父”崔健与北京交响乐团跨界合作的“摇滚交响诗”即将在北京亮相。有报道称这场音乐会票价比王菲演唱会还高。

北京交响乐团首席指挥谭利华表示,他与崔健等人仔细研究了先前摇滚与交响乐跨界合作的成功案例,专门邀请作曲家担任编曲,全力烘托音乐会的表现力。

网友“首席”调侃道:“有些艺术家总离不开商业炒作。为谋利不惜让高雅的交响乐调配摇滚"垃圾",简直在糟蹋艺术。”

对此,崔健说,商业合作不是他所考虑的。“摇滚与古典之所以有些排斥,是因为有些人总以为古典音乐是宫廷式的、贵族气的,而摇滚乐是旁门左道、不入流的,所以不屑染指。这是一种误解。”

崔健认为,摇滚有一种“在苦难中破后而立”的感受,需要古典音乐营造苦难的氛围,形成互补。“我想象中的摇滚乐章会更加交响化。”

有古典音乐背景的崔健曾是一名小号手。他所演唱的摇滚歌曲《一无所有》,无论是悲凉的音乐还是深厚的低音,都来自古典交响乐对他的熏陶。

一位乐评人认为,交响乐和摇滚是相通的。著名音乐人三宝和崔健一样,也曾经过严格的古典音乐训练。他置“古典逃兵”的帽子于不顾,先后创作《不见不散》《暗香》等上百首脍炙人口的作品。

交响乐混搭京剧摇滚曲艺引热议
周立波

交响乐+曲艺:“把交响乐拉下神坛?”

这两年,交响乐混搭“西河大鼓”“天津时调”甚至“海派清口”的演出层出不穷,上座率高得惊人。

最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周立波、余隆合说“海派清口交响书”。在这场音乐会上,从小提琴到大提琴、从小号到大号,周立波用海派清口方式向观众介绍了交响乐数十个声部和几十种乐器,令观众捧腹大笑,印象颇深。

余隆解释道,这种演出形式在国外司空见惯。“如果用周立波的明星效应,把观众引入音乐厅,通过他的幽默讲解提高百姓对高雅音乐的理解,那绝对是好事。”

两获奥斯卡奖的英国喜剧演员彼得·乌斯蒂诺夫,曾作为古典音乐的推广者,用诙谐的语言录制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广为流传,一下子令古典乐亲切了起来。

“交响乐"跨界",不是要把它的一只脚跨到音乐圈外,而是要让圈外人跨到行内来。用幽默的方式把交响乐拉下"神坛",让观众知道古典音乐并非高不可攀我就满意了。”周立波最后说。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