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 | 沙龙 | ART TV
在东方:新媒体艺术的中国式探索(下)
在当代艺术的诸多门类中,新媒体艺术逐渐凸显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艺术家们应该如何创造具有中国精神特质和审美价值的艺术语言,又该如何利用东方深厚悠久文化的优势呢?
无境的追寻——中国当代摄影的现状与走向(下)
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摄影迅速向大众化、跨媒介、跨领域发展,当摄影由之前需要大量的理论、技术、方法支撑转变为只需轻按一个按钮就可以完成的时候,摄影该如何发展?
无境的追寻——中国当代摄影的现状与走向(上)
寰宇——袁运甫的艺术教育(下)
袁运甫先生自1956年起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开始了长达50余年的教育生涯。对于艺术本质的坚守、对艺术风格的开放,对学生个性的宽容,成为他留给我们宝贵的艺术教育遗产。
寰宇——袁运甫的艺术教育(上)
光华——从袁运甫1960—1970年代的水粉画谈起(下)
袁运甫先生在1960—1970年代创作的水粉画,以其明亮鲜艳的色彩、纯熟高超的技巧和质朴乐观的情感,穿越时空的尘埃,引起观众的注意。这批画作对研究中国现代美术以及当下的美术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
光华——从袁运甫1960—1970年代的水粉画谈起(上)
还原一个艺术家的徐悲鸿
距离1995年徐悲鸿诞辰百年纪念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23年之后,“民族与时代:徐悲鸿主题创作大展”再次登陆国家美术最高殿堂,让我们从更多细节真实地触摸徐悲鸿的艺术本身。
涅瓦回响——留学俄罗斯回忆谈(上)
回望20世纪,俄罗斯美术无疑对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1953年,老一辈艺术家们就开启了留学苏联学习艺术的历程。作为20世纪最后十年赴俄留学的艺术家,中央美院教授叶南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古棕,他们对俄罗斯的艺术和教育有着自己独到的感知,而他们的认识对我们今天仍有着启示意义。
涅瓦回响——留学俄罗斯回忆谈(下)
艺术沿着“浑沌的光亮”前行(上)
2017年10月20日,“浑沌的光亮——刘巨德艺术展”将在中国美术馆拉开帷幕。艺术中国邀请艺术家刘巨德、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文化学者王鲁湘做客艺术沙龙,分享与探讨艺术家刘巨德创作的点滴历程。
艺术沿着“浑沌的光亮”前行(下)
2017年10月20日,“浑沌的光亮——刘巨德艺术展”将在中国美术馆拉开帷幕。艺术中国邀请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彭峰、文化学者王鲁湘做客艺术沙龙,分享与探讨艺术家刘巨德创作的点滴历程。
未来美术馆的图景(上)
2017年7月,今日美术馆的未来馆为炎热酷暑的京城带来一场震撼,艺术中国邀请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副馆长晏燕、艺术总监黄笃做客艺术中国沙龙,共同与您分享对未来美术馆的畅想。
未来美术馆的图景(下)
光华之路,现代之路
20世纪,探索中国艺术现代性的先驱们不应被尘埃遮蔽。中国现代主义的探索是持续的、多元的、开放的,每位艺术家都呈现了独一无二的个案。发现历史,不单是回顾,更是新的开始。
关于第三世界国家艺术(上)
第三届今日文献展从“金砖四国”及同样面临发展问题的众多国家作为地域的观察切入,跨越地域限制,探讨艺术在全球化进程中迸发出的混合活力。
青铜文化的当代性
中国的夏、商、周三代创造了辉煌的青铜文明,为何这一路传统文明没能延续至今?明年2月将亮相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的“吉金鉴古:皇室与文人的青铜器收藏”大展将为您解答这个问题,在展览中不仅汇集中、美两国博物馆收藏的青铜器珍品,也将呈现青铜文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呈现。
关于第三世界国家艺术(中)
关于第三世界国家艺术(下)
艺术乡建:艺术如何“介入”乡村?(下)
近些年来,艺术家们关于乡村问题的艺术实践延伸出了许多方向。他们力图召回和保护渐渐失落的乡村文脉和探求中国人的精神原点。艺术如何“介入”乡村?艺术与乡建之间有无鸿沟?艺术家如何面对复杂的“乡建”?如何避免程式化的全覆盖现象?乡建项目如何持续作用于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