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设计·新媒体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事关影像的谈话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6-03-15 08:48:02 | 文章来源: 中国新媒体艺术网

采访人:李雯 王凯
  采访地点:上海美术馆
  采访时间:双年展开幕式当天

编者

    在各种影像的包围中,以“影像生存”为主题的第五届上海双年展9月28日下午以一种试图与平民打成一片的姿态在上海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敏感地抓住了“生活正在日益视觉化”和“影像逐渐改变人的生活”等这些普通老百姓每天都遇到的情况,用抽象的艺术手段来表现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的一些变化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思考。
    时下,我们的生活正在由文字走向视觉。现在几乎所有的报纸都把图片做得越来越大、越来越漂亮,而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影像中。此次双年展就试图用艺术的方式来探讨影像及影像技术与生活的互动关系。上海美术馆的墙壁上挂满了一组名为《我是上海人》的照片,而在馆内,艺术家们借助各种媒介,营造出一个影像的世界。刘铮带来了名为《幸存者》的系列照片,用事后还原的手段表现了“9.11”给众人带来的一切。
    除平面的的绘画、摄影以及三维的雕塑或装置外,以“影像生存”为主题的本届上海双年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放映展播一批影片。这批影片分三部分,一为国内外当代艺术家创作的实验短片,二为新生代电影,尤其是2000年以来的中国独立电影,三是近年来国内比较好的一些纪录片。在组织方给出的排片计划表上,大野洋子的《苍蝇》、《勃起》,贾樟柯的《公共空间》,王小帅的《二弟》、刘冰鉴的《哭泣的女人》等赫然在目。
上海双年展开幕式期间,本报特派记者在展览现场予以了报道,现将有关图文资料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用影像叙述故事的人

受访者:苏夏(本次双年展参展艺术家)
记者:请你谈一下你这次参加双年展的作品?
苏夏:我在广东呆了这么多年,我觉得广东的有一种鸡文化,我的作品《##》,更多的是在讲一个同人不同命的道理,在讲一个生命是一种过程,结果却是因人而异,不同的鸡产生不同的命运,我就是把这个过程拍出来。
记者:您是第一次参加上海双年展吗?有什么收获吗?
苏夏:是的,之前我都在做电影和广告。第一次参加上海双年展,我感觉很好。大家有个交流的机会,这里汇聚了很多优秀的艺术家。
记者:这次来自世界各地的东西方艺术家齐聚上海,您觉得国外的艺术家与我们的艺术家的作品有什么风格上的不同吗?
苏夏:我觉得工艺上,可能国外的艺术家会比较有特色,但观念上的东西,我觉得中国的艺术家有中国艺术家的优势,因为大家都是在做自己最熟悉的东西。可贵的是大家没有什么抄袭的情况发生,布展过程中大家相处都很融洽。
记者:如果下届双年展还邀请您,您还会来吗?以哪种类型的作品出现?
苏夏:我想会的。因为电影是我的长项,我应该还是以这种形式来参加。我的作品是有蒙太奇的,能讲故事的,我是一个擅长讲故事的人。我想有些艺术家如果在叙事的方面不是很擅长的话,他可能会用更多的装置来表达自己。而我自己对声音敏感,对影像敏感,所以更喜欢现在这样的方式。
记者:您觉得双年展对在校的学生有什么意义?对学院的这种教学模式有帮助吗?
苏夏:应该是有帮助的,但是从教学上,我觉得现在,我不主张学生学我们这些东西,我宁可他们去学技巧。因为目前我们的这种表现,是去营造艺术家自我发挥的空间,我觉得学生在目前的阶段应该更注重技术面的学习。我现在所教的影视导演班的学生,很多人都已经在玩观念的东西,而我觉得作为一个导演而言,更应该去注重表现情节,讲故事。我会带领我的学生来看,但不会要他们太注重形式或是花俏的技巧,我们不太主张学生去做这样的东西。他们更多的还是应该注重技术和扎实的理论基础还有手头功夫。


双年展激发艺术家创造


郭怡孮(中国美协中国画艺术委员会主任)
记者:您对这次上海双年展的印象如何?
郭怡孮:我觉得它是中国进行当代艺术实践的一次比较成功的、比较新的尝试。它汇集了来自国际的以及国内近些年涌现出的当代艺术的艺术家。内容非常丰富,有很多作品具有比较高的水准。此次展览的意义就在于激发人们思想上的一种创造,艺术本来就应该有激发人们创新、创造的功能。有很多的探索,有很多成功的东西在此次展览中呈现了出来,它对艺术本身的发展,对传统艺术进入当代,以及进入当代人们生活,创造出满足观念、欣赏需求的艺术作品有着非常的意义。而且它并不局限于艺术,它通过艺术激发了我们的创新精神,一种创造力。此外,东西方的艺术家在交流的过程中,在文化上有一种互相的借鉴,互相影响的作用,在我们与国际接轨,面向世界的时候,艺术上的这种交流是有意义的。东西方的艺术在交流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生撞击,这种撞击会推动艺术的发展。我觉得此次上海双年展达到了一个艺术展览应该达到的艺术要求。


多媒体和多媒态


受访人: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
记者:请您首先谈谈对这次双年展的感觉。
范迪安:今年的双年展是紧扣当代艺术的整体的一些重要特征来形成展览的主题和组成展览的结构的。我们都知道随着信息时代、数码时代的到来,图像的身份,图像的作用,图像在当代文化生活中的位置和价值变的越来越多意性。那么人们又面临着不同图像之间形成的相互关系构成的一种新的文化景观,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图像对人的思维方式、观察方式所形成的挑战。所以我觉得这届双年展首先选取“影像生存”这个主题,是非常恰当的,可以说是紧扣了国际范围内视觉文化的发展最新的特征和急需要探讨的课题。
第二,从这次展览的作品结构来看,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应该说它涵盖了影像从观念到技术的不同的探索及其表现的这种方式,我们看到它所呈现的类型、语言是丰富的。它的价值体现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层,从不同角度来切入影像这种观念对于艺术创造的作用。我觉得这个提示了在一个高科技技术的条件下,艺术的观念、艺术的语言,它所能够产生的可能性。
当然了,最有意思的是从这个展览中,当代艺术出现了一个新的共同的特征,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是它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多媒体,它是一种“多媒态”——即多种媒介形成的一种新的形态。我觉得这个是当代艺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综合的、交*的、相互渗透的、相互激励的特征。这个特征在此次展览中表现的非常突出。所以我个人觉得这个展览是一个非常有说服力和有分量的当代视觉艺术的一个展示。
从邀请的艺术家来看,中国的艺术家和国际的艺术家之间形成了很好的交互性。选择的面也特别宽阔。既考虑到最新的比如数码技术、摄像技术,也有中国自身的传统文化里面对影像、图像的一些观念形态的现代的这种转换。我觉得这样就构成了丰富性。从国际艺术家队伍的选择来看,不仅选择到欧美这些影像发达国家的作品,同时注意到了拉美、亚洲以及其他国家的作品。这就提示了当今,无论东方西方,无论大国小国,大家都共同面临着如何寻找、如何迎向新的影像世界的问题。
记者:据我所知,现在美院有许多学生对运用多媒体、DV、装置、综合材料来制作艺术作品很感兴趣。您觉得双年展对他们的意义在哪里?您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范迪安:我想,如果我们说影像中流动的、数码的、综合媒体的形态是一种新的艺术样式的话,那么它必然是新一代人所喜欢的,或者说它是反映新一代人的文化情感的艺术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样一种新的媒体的艺术是年轻一代人的艺术。
  所以我觉得不管是艺术院校里还是社会上,年轻人对一种影像的丰富性有着这种喜好是自然而然的。那么在艺术院校里也有比较多的同学,他们从艺术感觉到观念探索都偏好于新媒体,也是自然的。艺术院校既要保存传统的绘画、雕塑的品类和技巧的承传,同时也要为新的媒体艺术打开一些空间。同学们一种可以选择为自己的专业,第二种可以从不同的影像的创造方式中找到自己创作的生长点。我觉得不一定要一风吹都来学习新媒体艺术,其实新媒体艺术与原有的媒体艺术之间都有非常大的共通性,尤其新媒体艺术在平面、空间、造型、色彩、作品整体意境上,有很多东西其实是跟传统形态的艺术有相当多的共通之处的。就像我们讲的一句老话:“素描学好了,其他都能掌握。”


捕捉影像所存在的瞬间


受访者:丘挺(本次双年展参展艺术家)
记者:谈谈你对你自己的作品的理解?
丘挺:我们平时提到的影像一般是科技所涉及到的,科技是对人类的思考,而我所做的国画也是通过影像所谈到的,只是形式上面表现为传统。在我的作品中我一直追求的是一种“变化”,这种变化也就是说在作画时,相对于影像相比要有更高的理解,是在传统的写实基础上面捕捉影像所存在的瞬间。
记者:这次影像展的主题是“影像存在”,谈谈您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丘挺:我觉得影像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从技术方面思考;另一方面,应该从人的思想和状态上面来说。我的画中变化形成的一种形态也是一种影像,但其中我觉得“像”的成分更多一些。本身我们中国就是一种独特的东方影像,我的作品就是想从这方面来反映更多的问题。
记者:您能谈谈你的作品的母题吗?
丘挺:国画讲究一种传承的正统性,因而我选择在正统性的传承上面来捕捉影像。我注重写实,因而我从写实中来寻找经验之外的东西,这就是我在这次母题上面自己的看法。


目击成长


受访者:喻红(本次双年展参展艺术家)
记者:“影像生存”是这次双年展的主题概念,请谈一下你是怎么来理解“影像”这一概念的,同时对这次展览您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喻红:现在在国际上各种展览里面,影像这类展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且这期间有很多高科技的成分在里面,跟现代的节奏十分吻合,我觉得这样会带来很多的可能性。这样的展览我觉得应该更多地出现在我们国内,内容上面也要有更多的碰撞和交流。
记者:以前看过您和刘小东老师的很多作品都是以照片为记录,在此基础上面的创作,您能谈谈你的这种创作的特点吗?
喻红:对,我们的许多作品都是先来拍照片,然后再来进行创作的,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影像记录。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你不可能把每个人、每个情景都能捕捉到,而照片却能捕捉到许多珍贵的瞬间,借助影像这个基础进行创作我觉得是很有意思的。
记者:您以前曾演过一部有王小帅导的一部电影《冬春的日子》,您能谈谈您对这部电影的看法吗?
喻红:呵呵……首先我想声明一点这部电影没有盗版(笑)。这部电影也算是我对影像方面比较深的接触吧,也望更加深入的了解影像。现在的国内艺术发展的十分迅速,只有更多地参加才能有更多的体会。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