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艺术设计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专稿] “创新设计技术峰会”首登中国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8-11-05 14:47:53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欧特克:让我们一起设计出“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未来

  世界顶级“创新设计技术峰会”首登中国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目光所及皆是设计创造出来的一切:从桥梁、隧道、工厂、大楼、学校、汽车、手机、家电,再到复杂的机械、动画人物和电影特效… …设计其实无处不在!

  在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急剧变化的今天,充分合理地运用“创新” 的和融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设计软件和技术,将回报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和行业、甚至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一个拥有无限创新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今天,世界设计业享负盛誉、有着15年历史的 “创新设计技术峰会”(Autodesk University)首次登陆中国,在上海盛大开幕。全球二维、三维数字设计软件业领导者欧特克公司(Autodesk, Inc.)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卡尔•巴斯先生亲率公司最高层和技术精英悉数登场,与来自全球范围包括中国两岸三地的各设计应用行业的著名企业高层、顶尖设计专家、高等院校教授、以及设计领域爱好者等近千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企业迎接当前挑战,运用最先进的设计解决方案,成就企业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及至描绘个人生活、社区、世界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为期两天的“创新设计技术峰会”,除主峰会以外,还分别设立了“制造及汽车”、“工程建设”和“传媒娱乐”3个行业分论坛,开设了专注于不同设计课题的56门专题课程和讲座。来自惠普、著名视觉计算技术公司NVIDIA、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全球计算机、通讯、消费性电子代工领域规模最大的国际集团)、上汽集团、凯达环球有限公司(全球第四大建筑公司)、香港地铁公司、台湾无线卫星电视台、HOK公司(世界第二大的规划设计公司)、国际著名的Gensler建筑设计事务所、水晶石公司(北京奥运会图像设计供应商)的企业高层和技术主管,以及台湾著名建筑师谢英俊(曾荣获联合国最佳人居环境案例)、美国现代雕塑大师布鲁斯•比斯利等设计专家,也应邀出席并发表演讲,为参会者解读行业趋势,分享应用全球最先进的创新和可持续设计解决方案、实现企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精彩案例。此外,通用电气、飞利浦、西门子、柯达、强生、一汽集团、长虹电器、梅兰日兰、杜邦等中外数百家著名企业代表,以及清华、同济、上海交大、武汉大学等全国近20所高等学府的教授也出席了本次峰会。



  开启设计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新时代

  欧特克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卡尔•巴斯先生发表了题为“设计创新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主题演讲。他指出,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生存环境和诸多挑战,诸如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竞争国际化、全球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创新等,企业要在竞争中生存并赢得胜利,必先谋定而后动,设计因此显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凭借在二维、三维领域积累的无与伦比的设计经验、领先技术和行业洞察,欧特克提出了划时代的设计创新理念:通过建立数字化的模型和工作流程,对设计进行可视化、模拟和分析。根据这一理念,在设计变为现实之前,设计者就能全面深入的体验其想法和创意,并对设计进行频繁的改进,从而得以在早期就能对产品或者项目的外观、性能以及易用性进行改善,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优化,并帮助成就企业产品和业务的持久创新。

  谈及可持续发展设计,卡尔•巴斯表示,所谓可持续发展设计就是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纳入到设计领域。这一理念要求在设计的开发阶段就能够预测设计的性能、比较不同的方案、预期对环境的影响、模拟实施过程等,避免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和浪费,进而确保日后的绿色资源开发、清洁生产、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和优化,最终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相互协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设计可以应用到当今建筑、城市规划、生产和工业制造等几乎所有的设计领域。

  卡尔•巴斯说:“从最早推出AutoCAD和后来开发Autodesk 3ds Max,欧特克公司一直是全球二维、三维设计领域的领导者。二十多年来,我们始终致力于推动和实践以设计帮助客户实现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欧特克进入中国的十余年间已经获得了最广泛的行业应用和认可。未来,我们将继续以最先进的技术和全面的行业解决方案,帮助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用户实现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美好蓝图。”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

  为应对全球一体化日益加剧带来的变革,被冠以“世界工厂”的中国迫切希望实现劳动密集型“中国制造”向知识密集型定位的转变。与会者普遍认为,创新的数字设计解决方案将为中国各行业和企业的创新提供有力技术支持。而充分运用融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最新设计解决方案,更有可能将中国带到全球产业链的最前沿。

  峰会分论坛分别聚焦制造及汽车、工程建设和传媒娱乐三大行业,以期覆盖最广范围的企业及其所面临的挑战和课题,力图将设计成就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理念放诸于行业的具体环境中。各分论坛分别从企业管理者和设计师的角度,寻求不同行业和企业运用最新的设计解决方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实现持久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切实可行之道。最新和最广泛的应用案例分享令“中国设计”的概念呼之欲出。

  工程建设业与建筑信息模型(BIM) 对于大多人而言,建筑所造成的环境影响令人震惊。仅以美国2003年的一份数据为例,商用和住宅建筑消耗了近40%的总能源、70%的电力、40%的原材料和12%的淡水。它们排放出30%的温室气体,并产生1.36亿吨重的施工和拆毁废料(约2.8磅/人/天)。尽管今天大多数建筑项目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很少考虑环境问题,但不可否认,最近建筑行业对可持续设计的兴趣日渐浓厚。

  借助最先进的二维、三维设计软件,BIM理念设计解决方案能够帮助建筑师、工程师和施工人员,在真正的施工之前,就以数字化的方式展现施工过程、甚至整个使用周期中的各个阶段。一方面,该解决方案在各阶段相关人员之间建立起了一座无缝的桥梁,从而有效规避了可能产生的设计与施工、暖通与电气、结构与材料之间的矛盾,避免了人力、资本和资源等不必要的浪费;另一方面,这一解决方案力求在设计之初就将建筑过程和本身对环境的影响、能源的消耗和有效利用充分考虑在内,最终实现建筑与环境的长久和谐。例如,基于其领先的BIM解决方案,欧特克为北京2008奥运会帮助搭建了“奥运村空间规划及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确保了奥运村的资产管理、物流服务的直观、准确、高效。这也是BIM技术在是奥运史上的首次采用。又如,香港地铁有限公司运用欧特克的BIM解决方案设计车站,成功实现人流的正确引导,以及每天准确、舒适地运送400万名乘客。此外,基于BIM理念的可持续发展方案还被包括中国南水北调工程在内的国内外重大工程项目广泛应用。

  制造及汽车业与数字样机 (Prototyping) 为了保持目前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制造商必须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工程效率、及时推出高质量产品和保持持久创新。对于制造业来说,有些产品(如汽车)的物理样机的制作过程相当复杂,而且成本高昂。利用数字样机的技术和解决方案,设计师、工程师、艺术家以及他们的客户可以在虚拟现实的世界里建造出一台完整的样机,减少或消除对物理样机的需求,并在投产前全面体验设计创意,实现对设计的创新、验证、优化以及管理。运用数字样机技术,用户还可以通过详细的可视化、准确的分析和精确的仿真流程,观看未来的设计成果,从而对潜在的项目进行测试并做出各种重大调整。

  同样基于最先进二维、三维技术的数字样机解决方案已经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类、汽车制造业、汽车零配件业和交通运输工具行业等制造子行业。借助这一解决方案,用户得以加快新产品上市速度、优化产品开发流程、支持客户及合作伙伴之间的协作,进而推动了企业的创新和增强了竞争力。例如,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将数字样机技术应用到它的一个风力发电项目的海上作业过程中,大大缩短了施工工期,并有效规避了潜在的施工风险。数字化技术还在上汽集团的产品研发如外形设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表明,业界最出色的制造商通过将普通制造商物理样机数量的一半改用数字样机制作,其产品比普通制造商早进入市场58天,样机成本下降48%,产品创新程度更高。

  传媒娱乐业与三维解决方案 面对市场和观众日益苛刻的需求,专业媒体创作人员对于尖端、高效的设计技术支持的要求也日益提升。为应对这一需求,这一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以欧特克最新三维技术解决方案为例,它专为数字媒体的制作、管理和交付而设计,全面覆盖影视特效、调色配光、动画编辑、游戏开发和设计可视化等所有相关领域。

  专业媒体人员借助最新三维解决方案,用最佳的效果实现了完美创意,将脑海中孕育已久的梦幻景象转化为现实力作,赢得了市场和观众的认可。例如,自1993年以来的顶级大片中,有三分之二应用了欧特克的视觉特效合剪辑技术。在过去的13年中,所有“奥斯卡最佳电影视觉效果奖”获得者,均使用了欧特克的解决方案。迄今,已有数千部运用欧特克三维解决方案创作的娱乐产品和艺术作品荣获大奖。值得一提得是,奥运历史上第一家图像设计供应商水晶石公司在北京奥运会开闭幕上广受赞誉的特效作品,也运用了欧特克的特效解决方案。

 

1   2   下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专稿] 欧特克公司并购Softimage
· [专稿] 欧特克携全球可持续设计专家对话中国工程建设业
· [专稿] “回归十周年前”艺术联展
· [专稿] 奕源庄艺术空间——李建平个展
· [专稿] 全景——四人影像作品展

艺术中国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