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艺术设计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形式完美与内容真实的有机结合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8-12-03 10:28:15 | 文章来源: 中国摄影家协会



  数码相机的普及,对纪实性摄影和新闻摄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种图片库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它们的崛起几乎和数码相机的普及发展速度同步。有理由相信,随着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影知识的逐步普及,纪实性摄影和新闻摄影必将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但是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不当修改的纪实照片和新闻照片也将大量出现。前不久在华赛上曾经获奖后被取消的“第一爆”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要控制纪实性照片的不当修改和新闻摄影的造假修改,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并举来解决,首先需要从思想认识来了解纪实类照片可在什么范围内作修改调整,其次还要从制度上、方法上采取措施防止造假行为产生。

  一.明确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一般对纪实性照片或新闻照片不能作后期修改,以免因此影响照片真实性。曾有人提出数码相机不适合拍摄纪实照片,因为没有“底片”来证实照片的真实性,从而失去纪“实”的意义。从维护纪实和新闻照片的严肃性和史料性角度出发,此说不无道理,但在实际操作中,数码相机其实是纪实摄影最好的工具,因此在实践中还需区别对待。

  首先要分清照片形式与内容的涵义。数码照片是一组离开电脑屏幕之类媒介就看不见摸不着的电子数据,但一张数码照片仍包括两个要素,即由形式与内容组成。

  所谓“形式”是一大堆有规律可供计算机处理的数据文件,也就是无数按特定程序排列组合的像素,这些排列组合在数码相机的影像感应器接受电子信号时就构成了固定位置、颜色以及亮度等,这些形式通过软件解码后展现在屏幕上成为电子照片,也就是俗称的数码照片。其形式特点是可按一定要求和规律,予以全画幅作同步变化,也可对局部全部作复制合成修改填补等变换处理。

  所谓“内容”也是客观存在的数据,这些按一定逻辑关系组成的不同的色块、线条细节的像素构成了我们公认的可辨视的有具体内容的生活或自然场景,是一个具有形象意义的图像。通过辨别形象则可发现和体味图像内在含义。这些含义对作者和受众而言,能产生主观感受。实际上纪实或新闻摄影主要是拍摄自然或社会生活中曾出现过的事实片段,展现事实的基础在数码照片上由像素组成,而在胶卷上由银盐或染料形成。由于数码照片的表现形式是很严密且可变化的数据,因此通过电子计算机可对内容作天衣无缝式的修改,所以在改变内容时可操作性要比传统胶卷来得容易且不易被察觉,这也是数码照片固有属性之一。

  二.能否修改内容要充分考虑照片传播属性

  数码照片的特点是像素位置可移动、复制、改动、合成等,而且照片颜色也可任意变化,摄影者只要恰当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就可在原像素上覆盖或模拟产生原来没有的新像素,使照片内容呈现新变化,因此要“修改”内容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数码照片的原始内容虽然是由可变动的像素堆积组合而成,但它们一旦在“曝光瞬间”通过影像感应器转换成电子信号,并通过数码相机引擎计算处理后记录在储存卡上,它就成为一个特定的与生活事实瞬间相吻合的电子图像记录,这电子图像比较客观地记录了曾经发生过的现实,要保留其原有属性,就不应对照片内容再作修改。但同样一张照片,还要看作者对它用途的界定而言,严肃的界定可以是历史上曾发生的事实,比如说新闻照片,纪实照片。由于它们记录的是社会生活的解剖图,是历史的一个瞬间,因此不容许随意更改;而比较活泼的界定就很任意,作者也可以将它作为一个搞笑的素材图像,也可以将它当作一个可以任意拿捏的泥巴团,后期可通过各种方式对素材作调整修改合成等等,以作为抒发自己艺术才华,表达浪漫胸襟的艺术“作品”。有一点应该是肯定的,如果定性为纪实或新闻摄影,就不应再对内容作所谓的“修改”;而经过修改的图像则已经是作者自己心目中的而不是社会生活中真实的图像了,一旦修改内容,该图像就不应再归属于新闻或纪实摄影范畴。因为受众观看不同类别的照片会根据不同游戏规则来体味照片事实与内涵。新闻纪实与艺术是完全不同的类别,不能混淆在一起。

1   2   下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第四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
· 第四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
· 第四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
· 第四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
· 第四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