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艺术设计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影像中的金融海啸前夜——金江波、骆丹访谈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8-12-17 11:59:35 | 文章来源: 《广州日报》



骆丹:

  “在路上”把镜头对准偶然

  你绝对无法用美、丑来评价骆丹镜头下的世界,那些散发着尘土味道、兴许不那么雅致美观的照片紧贴着活生生的现实。那是他在路上邂逅的人、邂逅的风景。村庄、道路、田野、城市、河流、丘陵……这些背景中总会有人,疑惑地、漠然地、好奇地、高兴地出现在镜头中。

  至今为止,骆丹最为人所知的作品有两个系列,《中国318国道》,以及作为此次连州展览“在路上,在那儿”将呈现的《北方,南方》。他像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杰克·凯鲁亚克,将上世纪50年代曾令无数人为之疯狂的《在路上》演绎在21世纪初的中国。

  2006年以前,骆丹是一家报社的摄影记者。2006年以后,他辞职成为了一名自由摄影师。生活中,骆丹看起来远远比40岁的真实年龄年轻许多,也许是“在路上”的状态和理想主义的情怀赋予了他孩子般的容颜。

  丰富和变化令我着迷

  记者: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勇气决定辞职做自由摄影师?

  骆丹:我们这个年代的人特别喜欢卡鲁亚克,受《在路上》影响很深,很认同那种轻物质、重精神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和社会主流价值观不同,当很多人毕生寻求物质改善时,他们恰恰把物质看得很淡,反而更重视自我的修炼、精神的完善,对固定的工作、按部就班的生活不屑。《在路上》的状态更接近我的内心。也许,上世纪60年代末出生的人理想主义的色彩比较重。

  记者:为什么全部用胶卷拍摄?

  骆丹:用底片拍摄能保持原来的味道,细节很丰富,数码达不到这个效果。比如,同样拍摄天空,胶卷出来的效果颗粒感、细节,是数码无法达到的。用胶卷拍摄更接近我想象的效果。

  记者:为什么喜欢在路上的状态,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骆丹:丰富和变化,就像甚或一样,永远不知道接下来等待你的是什么,会不断带来惊喜。

  当我结束旅途,回到家中,恢复到安定、固定的生活节奏中时,晚上睡前,我会强迫性地从我出发的第一天开始,让那些细节在脑子里一遍遍地过。躺在那儿,这样想着持续一会儿后就不知道自己在哪儿了,时间、空间会产生错觉。

  对人的关注贯穿始终

  记者:在旅途中,如何选择将镜头对准谁,对准哪里,有没有标准?

  骆丹:把镜头对准偶然的东西,这些表面偶然发生的东西其实有必然的东西在里面。然后就像串起一串项链一样把无数个偶然穿起来,会发现就像一部戏剧或电影。

  记者:那么在拿起照相机时,你最关注的是什么?

  骆丹:对人的关注,对当下人的精神状态的关注,以及人和自己之间的关系的关注。他们和我之间是什么关系,我能改变他们什么,他们能改变我什么。从头到尾,两年多时间走过那么多路,经历了很多,生活对人来说太苦了,每个人都不容易。

  记者:你希望通过照片传达给观众什么样的信息?

  骆丹:每一幅照片都像剧照一样,是生活的剧照,看的人能在里面发现他感兴趣的东西,是他们之间的对视。看的人推断照片中的人在此之前,在此之后是怎么样的,挺有意思。没必要下太多判断,把空间留给看照片的人。

   上一页   1   2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柯克•佩德森摄影作品展
· 柯克•佩德森摄影作品展
· 柯克•佩德森摄影作品展
· 柯克•佩德森摄影作品展
· 柯克•佩德森摄影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