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设计·新媒体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新媒体艺术展在上海当代艺术馆开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4-18 13:33:30 | 文章来源: 外滩画报

3月9日,“无界·黑匣子—艺术,乌托邦与虚拟现实”新媒体艺术展在上海当代艺术馆开幕,尤塔·波波、柴一茗、陈云、程智、胡俊、洪素珍、柯罗夫等国内外艺术家结合艺术与数字科技,从不同的视角演绎各自对现实与未来的理解与想象。

尽管对于很多人来说,新媒体艺术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艺术范畴还是个模糊不清的问题,但是近年来各种新媒体艺术展已经在国内占据越来越多的空间,吸引了日益众多的关注。但是真正令人耳目一新的整体展览效果,或是印象特别深刻的新媒体作品,却并不多见。看完这次在上海当代艺术馆举行的展览,感觉依然没有多少改观。

这个展览着意强调“无界限”以及“虚拟性”。用最近重新回归上海当代艺术馆的策展人陆蓉之的话来概括:“视象、音讯、动态、官能刺激、虚拟现实……之间的互动与结合,使得视觉艺术远远超出了传统视象(绘画)与空间(雕塑、建筑)的具体范畴,所以,视觉元素也可以是抽象的时间、心理和沟通的某种状态。面对这样一个电子媒体的时代,光靠语言或文字来形容表彰视觉图像的效果,或由视觉的形体面貌作为语言和文字的解说脚本,两者均不足以再现今日世界的真实。”在这段话的前半段里,策划人比较清楚地表达了她的构想取向和观念背景,但在最后那句话里,却多少落入了“再现”的艺术观念的俗套,而且与展览名字中对“乌托邦与虚拟现实”的诉求相违背。当然,策划人的话语, 常常只是个“ 或许有效”的说法而已,也不必认真计较。

从参展作品本身来看,如果我们抛开“ 新媒体艺术”这个前提,还是能够发现一些有趣的作品的。比如钟康正锈迹斑斑的铁质装置作品《城》,就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它把现代大都市的那种风光表面下的冷漠、机械、僵硬以及对人的禁锢与压制等等感觉准确地呈现出来,它的投影是那样单纯美好,而它的本质又是那么粗糙,甚至陌生而丑陋,除了能制造麻木不仁与没有未来的幻象,你真的无法从中看到任何关于未来的希望。从它的诸多细节里,又能充分地感受到那种拥挤不堪、没有出路的被危机笼罩的末日之城的景象。我们可以把它视为一个现代工业社会的寓言和预警。孙良的《玻璃雕塑》则以另外一种颇为简洁的样式表达着梦境般单纯的想象空间,以其并不复杂的结构方式展现心灵世界的某种瞬间外化的效果。这样的作品是能够给展览加分的,但同时也令人对试图统摄整个展览的主题概念产生了疑惑。

展览中相对较弱的部分,恰恰就是那些与“新媒体”相关的作品。一路看下来,确实没有哪件作品能够给人以足够的视觉冲击力和清晰的观念尖锐度。事实上,不管什么样的艺术,都无可避免地要在创作的过程中解决两方面的问题,观念的和材料技术的,而核心目的仍是最终达成预期中的整体艺术效果。在当下这样一个信息网络时代,国内的艺术家尽管在接触新媒体艺术上有了诸多便利,可以迅速地了解并借鉴国外的很多新媒体艺术观念和方式,但受限于构建作品的技术缺陷和手段上的落后,再加上专门从事新媒体艺术的艺术家还是少数等因素,至今都未能产生出真正具有原创性影响力的新媒体艺术家和作品。

新媒体艺术是非常需要多元兼容性的新艺术形式,它对艺术家的知识储量、对现实世界的整体认识把握、对新技术新材料的充分理解和掌握等方面,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它的自我完备性、开放性与互动性,要求它必须从根本上超越以往对绘画、雕塑、装置、行为、影像等艺术样式的认识,并且拥有更为宽阔的视界。新媒体艺术从某种程度上说,的确是更具当下性和未来性的新艺术样式,它也确实像这次展览名字所提示的那样,应该是“无界”的艺术。但是显然,这次展览并没有达到它的目的。

我并不是要否定展览的价值,也不是要将此次展览定性为“糟糕”—至少就今年以来上海举行的展览而言,它还是可以称得上有想法也有质量的展览;从现场的种种细节看,它也算得上布展完成度相当不错的展览,这对于近一年来展览质量起伏不定的上海当代艺术馆来说,是个不错的苗头。因为不管怎么说,作为公共艺术机构,踏踏实实地策划好每个展览、完成好每个展览细节,是最基本的要求。至于对参展艺术家和作品的选择,则还需要更为开放、大胆的视野。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谁在动艺术史?——YCA第一回展
· 模糊不清的“新媒体艺术”
· 白南准新媒体展重温20世纪60年代影像
· 罗晓东:新媒体艺术是“短命”艺术吗?
· 王泊乔数字颠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