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6日下午15:00,“发现北京-《北京跑酷》创作与设计漫谈”在798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报告厅举办。
主持:
李宏宇 南方周末文化版资深记者,翻译书籍《与安东尼奥尼一起的日子》、《随风而行-阿巴斯诗歌集》等等
漫谈者:
陆智昌 书籍设计师,设计及文化研究工作室总监,一石文化设计总监
史建 建筑评论家,一石文化策划总监
赵广超 设计及文化研究工作室总监,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客席讲师。《不只中国木建筑》、《笔记〈清明上河图〉》、《一章木椅》、《大紫禁城——王者的轴线》等书作者
马健聪 设计及文化研究工作室统筹
以及 一石文化、设计及文化研究工作室《北京跑酷》创作团队其他成员
[图书简介]
一个特别创意:中国歌德给母亲北京的生日献礼
《北京跑酷——18个区域路上观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歌德学院(北京)联合出版
2009年4月版
定价:59元
为庆祝歌德学院在北京20岁生日,结合中德长期以来德文化交流特点及年度出版选题,歌德学院(中国)特别与一石文化、三联书店共同策划了《北京跑酷》的书籍出版,对北京这座城市进行特别的纪念和衷心的感谢。
发现北京
这是我的城市,这是我要的城市,这是我出生、成长,我要死掉的城市。现在因为北京的变化,没有这种使命感了,这些变化跟“我”没关系,“我”是生活的一个受变化者,是完全被动的。
——米歇尔•康-阿克曼[歌德学院(中国)总院长]
在纵横轴线的精确锁定和紫禁城——天安门广场的阈限下,一道道环线汇聚成拥堵的河流,沿线堆挤的办公建筑是更为高耸的城墙……纵向上的秩序、游移和回归,横向上的颠覆、建构和无奈,环向上的变通、明晰和拥堵,本书的结构,就是基于对北京三种都市结构的现实区域的路上观察。
——史建{建筑评论家}
我们生活的北京,其实与电视、报刊上呈现的北京并不相同。
这,我们可能都知道。
然而,我们不说,因为我们已经习以为常。
当这一切以文字、照片甚至立体图、剖面图、透视图呈现出来的时候,
我们才惊讶地发现:
原来我们生活的北京,
竟是这般地不同,
这般地混杂、矛盾,这般地生动、鲜活,
似曾相见又未曾相认,
被我们批判又被我们深深热爱……
北京:隐藏的城市
许多人关注北京,中国人,外国人,研究者,观光客。北京早已不仅仅是一个城市,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个符号,它更加复杂:它囊括了所有剧变中的城市热闹与空茫,倒塌与崛起,衰亡与新生,哀悼与歌颂。它是独特的,不按照任何国家的模式发生和发展,它有自己的生长逻辑。
《北京跑酷》就是对这种“逻辑”的呈现。几位对北京感兴趣的中国人、外国人,研究者、旁观者,书写者、设计者,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北京,用自己的话语询问北京,在表话语与潜规则的巨大张力之间,呈现出模式化的北京背后民间的绝望抗争和强大的生存智慧,新都市空间的自戕与修补策略的游戏。
当我们沉醉于什刹海的静谧和喧嚣时,没有想到原住民、本地人和游客的占有与争夺;当我们流连于南锣鼓巷的传统与现代时,却忘记了菊儿胡同、帽儿胡同的撕裂与再生;当我们徜徉于CBD的摩登和迷幻时,不经意却会闯入另一个区域,北京东站、东郊市场,公交换乘、外来工人,被标榜为“顶级消费、白领密集”的同时,国贸、大北窑也代表了一个世界,不同名称交错使用的结果是手足无措和晕头转向……欲望与无措的同时出现,或许正是北京隐藏的两种情绪,以及由此带来的表象和风景。在这种视角下,《北京跑酷》将北京都市空间纵向均衡切分成西、东、中三大块,遴选出18个区域进行观察,分析区域空间演变的内在逻辑,揭示北京都市空间的独有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