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设计·新媒体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怀旧语言”是青年艺术家的驿站,还是坟墓?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7-20 09:29:51 | 文章来源: 卓群网

从2003年流行歌坛的大肆翻唱怀旧,到2006年大陆人文思想界的集体“追忆似水年华”,再到2007年“80后”集体网上怀旧晒童年引起大量共鸣。本以为这股怀旧风该刮停了,但是笔者却发现近年来大陆当代艺术中的许多青年艺术家的创作中,这股风居然还在刮,而且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2006年査建英《80年代访谈录》的出版,似乎一夜之间把“80年代”的记忆之门打开,霎时间掀起了一股80年代热。大概在当时崭露头角的文化精英们普遍认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脆弱却颇具特质、令人心动的年代”(査建英语)。如今,充满热血,摇旗呐喊的那些先锋们都已在各个领域占得一席话语。近年来艺术圈从各种回顾展、纪念活动的举办,到各个网络媒体、杂志的专题、访谈等等都在做回顾。

不管是针对历史的梳理也好,还是单纯的回忆也罢。客观的来讲,笔者认为前辈的历史应由后辈来纪念和书写。但我也宁愿相信这些对那一充满理想主义时期的大规模、持久的讨论,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当下消费主义和市场混乱的反思,而不是争山头、立牌匾的无聊行径。

也许,怀旧是人的天性。不仅仅是上了年纪的人才会怀旧,它同样在青年艺术家的创作中滋长蔓延。近年来,在很多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中,出现了许多针对个人化经验和自己成长环境、回忆的描绘,让我们看到了许多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但是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一些青年艺术家的创作中,怀旧或将已成为一种策略。而这种怀旧情绪主要体现为“童年回忆”题材的出现。

“童年回忆”的出现,一方面是文化大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创作“童年回忆”的艺术家们大多是出生于1970年代末或1980年代的青年艺术家。他们经历了新中国发展最迅速的20年,他们的童年所拥有的东西,在这短短二十年已经面目全非。面对如此快,如此多的社会变化,他们在感受到巨大的社会压力的同时并没有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位置,缺乏社会认同感。于是,“童年回忆”才从他们的内心生长出来。

对于怀旧语言的出现,我们应该辩证地来看。首先,可以认为它是一种消极浪漫主义的颓废情调;但是另外一方面,可以看做是艺术家和观众共同营造的一种心理抚慰和新的价值追寻,应该看到它体现出的现实批判意义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青年人,应该是最有创造力和颠覆能力的人群。青年艺术家更应该是如此,应该对于社会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首先值得肯定的是许多青年艺术家以“童年回忆”来影射当下的社会问题,文化现象,并以多元的处理方法展现在大众面前。我们应该关注这些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观念与当下价值理念和社会问题所发生的关系。但是这类具有创造性、批判性并具有忧患意识和一定思想深度的作品似乎少之又少。

相对来讲,以“童年回忆”逃避现实的消极颓废情调,带有强烈的自我主义特征类型的作品占多数。当面临着现实的苦难或难于实现的理想未来时,人们通常会不自觉地缅怀过去,流露出一种怀旧伤感的情绪。“碎片化”怀旧,即是回忆、过滤,并拾起成长历程中的某个碎片,自动抵制和过滤掉不好的印象,并把这种碎片美好的幻想为完整的,理想化的心理活动。青年艺术家对于“童年记忆”题材层出不穷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在于,在他们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的同时,要直接面对来自社会的各种压力。当信心满满的刚刚在社会上亮相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如此的微不足道,找不到自己真正的位置。在这个心灵越来越孤寂的时代,他们通过怀旧来寻求一个乌托邦。在这样的作品中,艺术家常用儿童形象,儿童玩具、服饰,以及少年时期的各种想象作为创作元素。这些作品中也掺杂有艺术家的各种想法和批判意识,但是深入剖析,作品的叙事都十分的简单、稚嫩和直白,把简单的个人情绪当作让观众去理解的深刻思想。其实更多的只是再现当时的图景和美好幻想,显得非常的肤浅以及表象化,没有生长出偏向反思的审美现代性。这样的创作,若长时间的宣泄得不到认同,便很容易沦为被市场操纵的棋子。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当大脸、艳俗走红西方之后,就不乏有艺术市场的掘金者推出新的概念来继续向西方市场献媚:从卡通到果冻,一个个都短暂的开花,然后消亡。在“童年回忆”题材中,我们同样看到了这种状况:今天“三道杠”被西方投资者看中,价格节节攀升,明天马上就会出现“两道杠”、“红领巾”、“海魂衫”。只能说这些在西方话语支配下的新的第三世界的艺术符号为西方再度提供了一次欲望的满足。某些青年艺术家因为初入社会,原本还热血沸腾的要坚持自己高尚的艺术理想,但是面对生活的压力和种种的困惑以及金钱的诱惑,最后却丧失了最基本的价值判断,甚至艺术创作的道德底线。并且开始毫无选择的参加各式各样甚至不伦不类的展览,哪种学术提法对自己有利了,就冲上去迎合,从而使自己的创作成为了艺术市场的鱼肉,进而扼杀了自己的创造力,这就使得他们的作品仅仅停留在迎合市场的低级趣味阶段。而这样的现象不仅仅存在于这一狭隘的题材当中,在青年艺术家中许多肤浅的创作中都可以看到。

实际上,把视域放宽一些,当代艺术中利用过去的图景“碎片化”再现的创作方法久已有之。且不论各时期的艺术作品以怎样的形式展现,至少笔者认为怀旧题材的创作中体现出来的不应该仅仅是一种情绪,更应该是一种意识,一种对当下各类问题思考所生发出来的警惕、忧患和批判意识。即怀旧创作应该提出问题,而不是一味地陷在过去的回忆中自我麻痹。

“童年回忆”的怀旧情绪还能持续多久?这一代的艺术家能否微笑着向过去告别?他们能否在复古中抛开简单粗暴的叙事和直白乏味的图像,来不断的寻求和揭示某些问题进行批判呢,还是要继续一步步地走向腐烂?

下一页超酷的平面创意
上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超酷的平面创意
· 白领的贴身小玩偶
· 超炫的CD播放器
· 来自书里的求救--创意书签
· 东磊影像画廊——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