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设计

让设计的碎片撒遍香港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7-17 17:21:37 | 文章来源: 南方都市报

“由兵马俑启发设计”公共艺术活动、“衣酷适再生时尚设计”香港2012大奖、“天天向上”小区校园创意拓展计划、环球设计夏令营、“妙法自然”董阳孜x亚洲海报设计暨文创跨界创新展、香港中秋节大观园彩灯设计比赛……2012是香港设计年。日前,香港设计年主办机构香港设计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下半年各项活动。

而此前,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曾俊华于2012-2013财政预算案中表示,设计业是创意产业的重要一环,已预留1亿元,支持香港设计中心未来3年的运作,以及设计营商周和香港设计中心设计大奖两项盛事的开支。此外,亦会投放新资源,支持香港设计中心推展新一轮设计创业培育计划,扶助香港新晋的设计公司,提供为期两年业务管理、市场推广、财务、商务设施及其他专业支持服务。

香港设计似乎迎来了非常愉悦、美好的一年以及未来的几年。而且,这并不是单纯圈内人的幸福,更多是普通民众的狂欢。设计跳脱了行业的局限,成为创意层面下的一种泛设计概念。即便香港设计没有找寻到确切的风格标签,但这种泛设计状态已经足以勾勒出香港设计的性格———他真实率性,丝毫不掩饰对商业价值的追逐,他善良美好,公益社会、人文社会、共融发展亦是他所追求。

设计与商业的对接,是香港一直以来的血脉承继

香港新生代产品设计师利志荣的M ilkD esign在香港的柴湾。1999年,他开始使用自家品牌“M ilkD esign”设计家居生活用品,一出手就赢得香港设计师协会展礼品组别金奖及评判大奖,此后并多次斩获港澳设计界各种大奖。

事实上,正是一出手就获得业内好评的这款挂钩让利志荣遭遇了市场的滑铁卢。“它非常漂亮,但却因为要在墙上打洞而被消费者拒绝购买。香港的消费者非常爱惜墙壁,他们会觉得为了一个钩子破坏墙面太不值得。”利志荣说。设计上的完美并不意味着市场的完胜,利志荣一出道就碰到的钉子让他即便事隔十年多还记得。

利志荣说,如果,他当时已经具有了市场调查的能力也许就不会惨遭这次失败。而对于新一辈的设计人而言,或许创业所需要的业务管理、项目管理、品牌建立、市场调研与推广以及财务管理之类的能力都不是问题,因为自从2008年起,香港中文大学创业中心就与香港设计中心合作推出了“志在创业———设计与创意工业”工作坊。据香港中文大学创业研究中心项目总监孙耀先介绍,创业的风气是香港社会一直以来的承继。“虽然,香港在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但创业的种子还是在的。不管是香港服务业的发展抑或是与珠三角的整合,都需要香港设计业有创业的氛围。很多设计师有这个兴趣,也有这个勇气,但没有财务、管理的训练。故而,培养设计企业家成为香港设计生态的一个特色。”

利志荣也说,设计师创业很容易。很多年轻人都想搞自己的工作室与产品,设计师有这个梦想很容易,但要持续很难。因为,学校教育只是教设计专业的能力,而如何经营一家公司则靠在失败中慢慢摸索。“很多设计师在创业,但最终留下来的成功人并不多。并不是他们没有好的设计与想法,而是他们不会经营公司。”

事实上,这种与商业对接是香港设计一直以来的姿态。即便是此前提及的共融设计、颐年设计等看上去更多涉及公益层面的设计概念,他们也毫不介怀地承认,这也是新的商机。香港设计中心项目总监陶威廉就表示,设计师们有很大责任关注不方便人士的需要,例如老人、听障、视障、色盲色弱、风湿病等等。“我们希望能把这全国设计的潮流趋势植入到香港设计人的观念中,并且告诉他们,这些趋势可能、也正在产生很多新的行业、产品与商机。”陶威廉说。

而是次香港设计年的系列活动也丝毫不掩饰其商业上的“野心”———“从商业角度看,良好的设计对用家是十分重要的,它可提高产品及服务的功能、可用性和可取性;对生产商及服务提供商来说,则可提高效率、效用和差异性。对商业机构而言,设计已愈趋成为策略性的一环,帮助企业开拓新的发展机会”。在香港设计年的宣传语中如此表示:“在创意型经济下,设计与创新为商业和社会创造价值方面发挥策略性力量。趁着内地及亚洲其他地区的高速增长,香港作为区内的商业及设计重要枢纽,将为各种人才和企业提供空前大的发展机遇。”

设计跳脱行业的樊篱,成为城市生活中普遍扮演的角色

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体验视障人士的世界———他们该如何辨别交通通路的安全与否,该如何便利地使用地铁指示,该如何快捷无误地购物……

在听不见任何声音的环境下体验听障人士的无声———他们只能用夸张的肢体与表情去沟通,他们只能通过光亮知道是否有门铃声响……

在负重的环境下体验人老之后的弯腰驼背、手抖脚颤———筷子要如何能让他们拿得更稳些、公交汽车的上下车台阶能否变得更易踏步些……

这些看起来似乎跟设计毫无关系,更多的是城市的人文关怀。但在刚刚结束的香港设计年活动之一的香港设计智识周上,这些就是设计。设计不仅是我们平常所认为是否好看漂亮,而更多地涉及到是否人性化。正如香港设计中心相关负责人所表示的,设计并非只在商业应用上发挥价值,它亦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质素。“设计可以改善公共服务,也可以帮助解决社会问题,譬如环境、教育、房屋、交通和人口老化等。”

设计,对于多数人而言,似乎感觉比艺术还远。字体、画面的铺排,空间物件的调配,时尚元素的描摹,产品机械零件的咬合……不论是平面设计、空间设计、时尚设计,还是工业产品设计,即便是我们每天都在看见,都在使用,也不见得能引发我们的关注。而在香港,在香港设计年的推动之下,设计不再是一种小圈子的专利,它欲跳脱行业的樊篱,成为在商业与社会中普遍扮演的一种角色,并努力获得城市价值的共同认可。2012香港设计年多项目均已开放的姿态欢迎市民大众参与,当中以“2012香港设计年X雅虎香港感情设计”投票活动,最能让大众关注设计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个活动从50个充满香港特色的设计或本地品牌,选出心目中最动人及最代表香港的设计,目的是引起市民大众对设计的认识及兴趣,让市民更进一步体会设计能够改善生活,与大众生活、文化、城市建设和经济息息相关。

当然,这并不是今年刚刚呈现出的新特点,事实是,一直以来,香港设计界的很多活动都是突出了专业的范畴,面对更广大的民众,启发市民的创意活动。例如香港设计中心为香港邮政重新设计旺角邮局及为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翻新九龙塘歌和老街公园,举办各类创意设计工作坊、公开论坛及与其他设计协会及设计院校合作,以吸引更多更广泛的普通民众。这些设计文化向大众推广的价值与意义就在于建设共融社会。对此,香港设计中心行政总裁利德裕说:“设计能创造价值,推动社会发展,对生活各方面,包括建筑、经济、文化,到环境等都有重要影响及贡献。动人的设计,固然令人赏心悦目,但它的价值,更体现在与生活息息相关,为生活带来方便,更加美化和优化我们的生活。设计,不仅为我们提供优质生活,更令社会产生正面影响、提升正能量。香港设计中心以‘设计到地’为理念,举办各种与设计相关的创意活动,启发市民多用设计思维。”

本土设计引发关注,才能抵御设计全球同质化,存留香港印记

谈及香港电影,自然就会想到武打片、黑帮片,谈及香港电视剧自然也绕不开皇家警察,那么,香港设计呢,有没有其独特的城市标签?设计背后是香港社会的中国传统的记忆,是现代社会的快速速度,抑或是一种积极奋斗的都市精神?正如又一山人的代表作“红白蓝”,这一系列户外装置、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海报设计以及摄影等等的跨形式跨媒介的作品一样,每每被人提及,总是会被认为透露出深深的文化积淀,是香港意识形态的浓缩体现。

又一山人、靳埭强设计作品中透露出浓浓的中国古典情愫,陈幼坚作品东情西韵融会贯通……这些是否就能代表香港设计的香港风格?

对此,利志荣认为,香港的设计风格还没有找得到特别准确的共同风格。“可能就是混搭,就如鸳鸯奶茶一样,中国元素与西方特色的结合。但撇去风格不说,整个香港设计的城市特质就是创意都是有一种偏商业的氛围,设计始终都是跟商业走在一起的。”利志荣说。

而孙耀先亦表示,当下香港设计人也纷纷在自我询问这个问题———香港设计师的风格是否有独特的香港特征———直到如今,他们都没有找寻到一个准确的答案。“我只能说,一个成功的城市是需要有个比较明确的设计风格的。”孙耀先表示,诸如又一山人、靳埭强、陈幼坚之类的设计师在设计界内部是领袖,有一大批年轻设计师风格受其影响,烙上了他们的印记,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能代表香港设计的风格。

事实上,孙耀先对这种香港风格能否被发现,或者是形成有些担心。“设计师的灵感来自生活,香港生活方式给设计师灵感,产生所谓香港风格的东西。这与香港核心价值有关系。例如,以前的茶餐厅的混搭文化。但现在,香港社会面临着受大品牌、大集团操纵,与商业同行的香港设计自然也会产生全球同质化的倾向。”孙耀先说,“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统一、明确地说明香港设计的风格是什么,但有一点很明确,如果要有地方风格,就是一定要有社会团体、政府要保留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元素,提防大品牌、大集团拥有着很多资源,他们可能会连带改变城市生活方式与地域价值观。”

而香港设计年的存在,在他看来,不但是香港设计界,更是作为一个公众的教育,提醒他们设计对他们的生活、香港经济有作用,提醒香港中小企业多欣赏、利用设计,希望本土对设计的需求再提高一些,也是对本土的行业的正面作用。而成功与否,不是看当下,而是看活动结束之后,如何把设计的影响力继续推广下去,如何找寻到设计与这个城市水乳交融、共融共生的切合点。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