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艺术中国专访--范迪安谈中国美术馆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 片长: 00:29:00 | 上传: 2009-02-17
  艺术中国:您刚才提到“提高公众的审美水平”,您觉得,近年来,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哪些方面是最有成效的?有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范迪安:这些年我们政府出台了很多措施来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力图使公共的文化设施能够发挥它最大的作用,为社会提供比较丰富的文化食粮,这也是我们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政府高度注重到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平衡,要使我们中国整个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能够取得更好的平衡的发展。我想,这是政府一个很重要的举措。具体到美术馆、博物馆来说,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说:兴建一批美术馆、博物馆的设施;增加有关的投入,使得美术馆、博物馆能够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同时也在2008年出台了最重要的,就是要求博物馆能够免费开放的举措。我想这些都是从政府层面要不断推动公共文化设施能够产生社会效益的举措。但对我们具体的专业机构来说,如何在这种形势下思考问题,比如说:美术馆如何能够在原来没有免费的情况下,逐步地扩大免费的范围。这就需要我们来做一些考量。所以从2008年开始,我们就开始逐步扩大了免票和免费的范围,比如原来是70岁以上的老人是免费的,现在改为60岁以上的观众是免费的,以往只有儿童才是免费的,现在是17岁以下都免费了。17岁以下都免费,就意味着美术馆已经向中学生完全打开了大门。此外还设立了一些涉及农民工,以及博物馆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等这些节庆日的免费。这是一些举措,给公众一个信号,美术馆是最大限度地为观众的参观提供便利。

  我想把美术馆、博物馆的发展的火热放在免费、免票上,那肯定是不够的。这里面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我们的社会培养出一种进博物馆、进美术馆,作为文化生活的习惯。这是一种文化生活的习惯,如何能够培养起来这需要做比较长期的工作。我想,我们可以比照西方的一些国家。西方一些国家重要的艺术博物馆,真的是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乃至于社会交往的一个重要空间,也成为这个国家的一种文化认知。比如说我们到巴黎去,没有人到巴黎不去看卢浮宫的,没有人到巴黎不再看看像奥塞、蓬皮杜这些博物馆。为什么一个博物馆,特别是艺术的博物馆能够产生这样一种文化的魅力呢?我想对于本国观众来说,他有长期积累起来的一种文化生活习惯,对世界来说它建立了一种文化认知。所以,我觉得美术馆可能就是要在这个方面去做工作。一个是对本地观众来说,要建立、培养一种文化生活习惯。对于国际来说,要逐步形成自己的品牌效应。如果这两个东西做了,那么这个美术馆、博物馆就能够真正体现出重要性。如果仅仅想依靠免费的打开大门,老百姓就走进来了,我想事实还不是这么简单。

  那么,怎么做呢?我想,我们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全年的展览计划。大家可能对美术馆都会有这样一个感受,认为:“美术馆嘛,我去过……”,“我曾经去过……”好像一个地方去过一次就够了。但是美术馆不是风景名胜之地,不是去过一次,就能够通过回忆、回味来获得永久的感受。美术馆、博物馆的特点就在于要不断地打造引人入胜的项目,力图要做到好戏连台,大家每次走进来要常进常新。这样大家才知道美术馆是一个终身可以选择的去处,而不是像一般的风景名胜地,“我曾经去过……”就够了。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对每年的展览规划,中期、短期的规划要做到更加科学。以往好像都认为美术馆一年只有一两次值得看的展览,我想现在我们每年是有比较多次值得看的展览。所以我们首先要在在专业上练练内功,要把展览的规划做的比较科学,让人们经常想起,美术馆有什么好的展览值得去看一看。

  第二方面,要更多地增加学术上的策划和组织。我不得不说到,中国的美术馆,不仅是中国美术馆,包括各地的美术馆,在很长的时间里没有完全达到美术博物馆的功能,有点停留在展览馆的格局上。所谓展览馆就是我提供应该有的展览方面的服务,但是展览的主人不是美术馆的,而是其他单位、个体前来办的。但一个真正的美术馆,它是一个视觉艺术的博物馆,所以它应该有更多从自己角度出发进行学术组织、学术展开的活动。所以这些年美术馆开始在这方面做了比较大的调整,调动了更多的学术力量来策划展览,包括自己策划展览,也包括与许多学术单位、学术机构进行合作策划一些展览。我们都知道这些年在艺术界,“策划”是一个很响亮的名字,可是,以往“策划”这个词好像跟美术馆没有什么“缘份”,现在,在美术馆里面,建立策划机制,能够积极培养策划的人才,这就为我们走出一般的接纳展览的历史时段做的一种准备,我不敢说现在全部都到位了,但至少这个方向是这样的,逐步地朝着美术馆能够更多地建立自己的学术准则、学术方向做努力。当然这有一些外部条件包括经济支持,包括美术馆整个体系能够更加健全,还有待一些条件的完备。

  第三方面,在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尽可能下大力气实施公共教育的内容。现在美术馆常年有专家的学术讲座,有一批志愿者朋友能够长期在我们一些重点项目上提供服务,同时也有大量的大学生、儿童的美术活动在这里开展。全年在我们的观众量里,应该说超过10%是得到教育的直接服务的对象。比如说,我们每年有将近10万左右的观众是肯定获得美术馆提供的儿童美术教育、大学生美术教育、学术讲座等方面的直接交流。不仅是一种展览的欣赏,而且获得了由展览为中心展开的外延的教育。这样就使得观众觉得走进美术馆,不仅是看到几件作品,而且是获得更多的知识,他也就更愿意参加到这种交流和对话中来。其中我觉得志愿者的服务是美术馆这些年探索的一个很重要、很有效的方面。因为志愿者这个概念,大家都知道,本身在中国社会,也就是这几年越来越成为人们在价值上特别认同的一个概念,如何把这个概念引用到美术馆来呢?我们近三年做出了一些努力,我们通过开放式的征询志愿者,到逐步培训志愿者能够掌握基础的美术史的知识,对他要服务的观众群的一种文化心理,也有一些专业上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对他们每一个所需要承担讲解、导览、介绍的项目做比较有深度的消化和理解,通过他们把艺术创造的一些最精彩的地方能够向观众传递。事实证明这个效果很好。因为美术在许多观众那里一直被认为是比较高深的,对美术的欣赏,好像没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不容易看出它里面的奥妙,所以通过志愿者这个桥梁,我觉得在艺术创作与欣赏之间搭建了非常好的关系。这些都是通过公众教育的实施等等,能够扩大美术馆文化的一种影响力。

  艺术中国:你提到“加强自主策划的展览”,现在中国美术馆“自主策划”和“外展”的比例是多少?2009年有什么新的计划?

  范迪安:应该说到2008年,从时间的总量和空间的总量上来看,自主策划达到了30%以上,应该是接近40%。因为2008年有一些大的展览的时间都很长,所占的空间也比较大。因为我觉得美术馆每年还是应该有若干个大型的展览,以鲜明的形象,也通过比较长时间的实施,能够让更多的受众了解这个展览。所以2008年以《敦煌艺术大展》和《新媒体艺术大展》为例,它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因为我觉得中国美术馆可能跟其他的美术馆,特别是跟私立的美术馆或画廊等其他机构不一样的,我们还是希望争取面比较广的观众。比如说我们知道,画廊完全可以针对他非常特定性的客户性观众,私立的美术馆或者小型的美术馆也可以培养某个年龄层面的,或者是某个社会阶层的观众为他的主要目标,但是对于中国美术馆在这个时期而言,我们着重还是要面向社会整体。希望观众不仅数量上要比较多,而且它的层次也涵盖了社会的不同方面,它有社会的不同界别,也有不同的年龄层。所以我就在今年的敦煌艺术大展中和新媒体艺术大展中看到了这种增厚。敦煌艺术严格来说是一个古典艺术,是中国自己的民族艺术。以往都认为民族艺术,可能年长的观众会比较喜欢,年轻的或者是年幼的观众可能不太理解,但实际上情况不同,在《敦煌艺术大展》,我想每天的观众达到2万人的时候,那绝对不只是老人。可能来赶早班参观的是年长的观众,但是年轻的观众,包括国外的观众还非常多。同样,《新媒体艺术展》也是这样,当然新媒体艺术着重吸引大学生和青少年,但是也有一些社会各个界别的观众对这个展览非常喜欢。所以这就启发我们对美术馆的项目要尽可能多考虑到观众的接受面。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是内容的选择,内容的选择往往又受到艺术创作条件的规定,所以就更需要在展览设计、展览的展厅氛围的营造方面做一些文章,使得整个展览能有更大的适应性。既有它一些新意,同时又能够提供给观众比如在展览的流线、展览的介绍上深入浅出地进入展览,这方面也是在做的一些工作。所以,我想如果要举例子的话,大概是这两个。

    艺术中国:感谢您接受艺术中国的采访。

    范迪安:谢谢。

 

     1   2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好友分享 添加收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范迪安谈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美术发展
杨炳延解读中国工艺美术60年
油画家郭润文谈艺术教学
2008中国画学术邀请展
安远远:中国工艺美术大展是一种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