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工厂——新金融时代的中国艺术”在伊比利亚开幕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 片长: 00:01:19 | 上传: 2010-04-16

 

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

玻璃工厂——新金融时代的中国艺术 部分展览作品

玻璃工厂——新金融时代的中国艺术

 

2010年4月15日下午,“玻璃工厂——新金融时代的中国艺术”在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开幕。展览由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主办,西班牙国际文化艺术基金会协办,参展艺术家包括:陈劭雄、陈侗、洪浩、林一林、刘鼎、倪海峰、施勇、王鲁炎、王友身、Art-Ba-Ba & ARTSPY、颜磊、阳江组(郑国谷+陈再炎+孙庆麟)、杨振忠和朱加。

展览开幕前举行了展览开幕暨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成立两周年新闻发布会。出席新闻发布会的有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夏季风、艺术总监左靖、策展人孙建春。策展人孙建春在发布会上介绍说:这个展览的主题源自诗人欧阳江河的一首诗歌名,这首诗的第一句就是从“看见”开始,视觉穿透物质,物质在被触摸到之前都是抽象的、精神化的。

玻璃工厂,既造就了消费文明的神话囚禁(橱窗、大楼的玻璃外墙),更造就了消费文明的新观看方式(照相机、摄像机、电视)。玻璃既在中世纪参与了教堂的神话特征,也在消费时代参与了橱窗这一世俗神话。正是新的城市文明中的玻璃构建了消费心理,消费品“看得见,摸不着”的视觉文化直接作用于金融时代的一切细节之中。这种虚伪的透明性渗透在社会机制甚至社会群体心理的内部。

“玻璃工厂”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具有自觉性的展览,这个展览触及了艺术生产和流通机制中的诸多领域,和以往强调单件作品的视觉性不同,“玻璃工厂”选择类似社会学和统计学的工作方式来完成和展示作品。1979年的改革开放至今恰好经历了整整30年,09年隐隐地显露出中国社会的“盘点”特征,中国社会中离奇古怪、花样百出的“现象”完全超出了任何既定的思想和学科的阐释范畴,这一无比混乱的现场构建出人类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复杂“情境”。在巨大的场景前,我们总会有瞬间“被震惊”的空白。

当我们试图假定09年是一个阶段性的终结,对话语的诉求就成为必然。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审视方式来寻找这些现象背后的话语,所以,这个展览选择从生态的内部考察开始进入艺术机制。 “玻璃”强调了观看,而其透明性或许让我们一览无余,或许一无所获,但是,起码我们在努力寻找着一种可行的方法来看到玻璃的实质。

基于这个展览对话语探寻的诉求,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邀请了一个由批评家姚嘉善Pauline J. Yao主持的和艺术生产相关的论坛置入这个展览,形成一个开放的话语场,可以随时纳入所有人对当代性背景下的艺术生产的话语和态度。

展览将展至5月16日结束。

 


玻璃工厂——新金融时代的中国艺术 开幕式现场

 

 
 
玻璃工厂——新金融时代的中国艺术 开幕式现场


 

 
玻璃工厂——新金融时代的中国艺术 开幕式现场


 

1   2   3   4   5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