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世界
不得不承认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对Bernhard Willhelm的影响,其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研究课程,依旧统御了Bernhard Willhelm的时装世界。如果说Dries Van Noton对少数民族的服饰做了西方化的“驯化”过程,那么Bernhard便是信马由缰。观众能清晰地分辨出,他服装中尼日利亚、中东、巴伐利亚等少数民族服装的印迹。他在充分尊崇传统制衣技艺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文化判断融入其中。
在Bernhard Willhelm的回顾展上,所有的系列均按照年份排列展示,每个系列的服装与其灵感源头的文化一起组成一个独立的视觉艺术空间。音乐家Jon Hassel曾表达过“第四世界”的观念,“在电子化大众传媒的时代,这是个得以将个人、部落、国家等各种可能性联系在一起的观念。”他意欲打破文化上的地理樊篱,“通过电子手段,达到一种国家身份与全球身份之间的平衡,这是无法被独裁和预计的。”
尽管Jan Hassel采用电子音乐的手段,而Bernhard Willhelm采用高级成衣的制作手段,就“第四世界”观念的实践来看,两者却是心有灵犀。 Bernha rd认为:“我喜欢差异。不同的种族在我眼里是同等的。如果人们发现自己隶属于某个种族,那很好。去理解不同种族的差异,可以让时装变得有趣。”
1972年出生于德国的Bernhard Willhelm,同Helmut Lang、Raf Simons、Hussein Chalayan等“小镇青年”一样,“国籍”的概念从未真正驻足,也就谈不上“国家身份”的认同。“在德国,作为一个‘外国人’其实是个契机。可以自由表达愚蠢的一面。当你离开自己的文化时,便得以用全新的视角来观望周遭的一切。”
大胆想,小心做
Bernhard Willhelm融合了“街头、玩笑和雅致“的时装语汇太过独特。尽管,他的时装疯癫,却极其严肃,在亮紫红色的纱裙上面,搭配了一件剪裁极好的深褐色外套。孩童般的想像力,往往需要最严谨的工艺才表达得完美;任何奇思妙想,往往需要最艰苦的劳作才能落地。他甚至经常从母亲那里学习最传统的手工针织技艺,而早年为Vivienne Westwood$11Alexander McQueen当助手时,学来的英式传统服装剪裁技法,也让他获益匪浅。
然而对面料的开发,也是Bernhard Willhelm的重点之一。“我不希望我的面料变得到处都是,这对我非常非常重要,在面料上下功夫,在二维平面上做研究,往往能激发出新的灵感。”他的服装面料上,那些最疯狂,最精妙的印花,均是这年头鲜见的。而对于readytowear而言,自行研发面料的图案,无疑也增加了制作成本。而对现成面料做旧水洗处理,也是Bernhard Willhelm惯用的技法。
大概除了川久保玲外,绝少有设计师,会直接从面料的图案开始,着手设计工作,这一切,均使得“readytowear”的概念,已经不再适合Bernhard Willhelm的时装,夸张的造型,繁复的制作,几近haute couture。 Bernhard Willhelm可能永远无法成为主流设计师,其边缘化的思维,与主流审美差异巨大,很难被大牌名店招安了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