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变——深圳2013公共雕塑作品展

展讯>

艺术中国 | 时间:2013-12-26 17:27:49 | 文章来源:艺术中国

展览海报

展览名称:质变——深圳2013公共雕塑作品展

策展人:舒阳、戴耘

学术主持:孙振华

展览时间:2013年12月27日至2014年1月20日

开幕时间:2013年12月27日上午10点

展览地点:深圳市中心书城南广场西侧

主办单位: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市海洋局)

承办单位: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深圳雕塑院)

参展艺术家:董书兵、戴耘、黄锐、金顺任、刘春尧、任戎、宋建树、王迈、杨光、张凯琴、张伟、郑惠宁

本次“质变—深圳2013公共雕塑作品展”是在“公共艺术”时代的大背景下,邀请公共雕塑领域专业的策展人和艺术家举办的一次专业艺术展。参展的十二位国内外知名艺术家为深圳市民带来耳目一新的当代公共雕塑作品,为深圳乃至全国公共雕塑提供一个开放的讨论平台,将公共雕塑的创新性问题推到学术与实践的探索前沿。同时让深圳市民亲身感受到当前公共雕塑的创作现状,激发公众对公共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兴趣。并通过专业的研讨为城市管理者提出宝贵的意见,不断推动深圳公共艺术的进步。

“质变—深圳2013公共雕塑作品展”也积极响应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努力打造“美丽深圳”、“幸福深圳”,旨在全力推进深圳“设计之都”、“创意城市”的建设。展览强调雕塑艺术走出美术馆,走进市民的身边与市民互动。中心书城作为深圳市重要的文化地标,在市民的文化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平台,一个活力四射的文化场。“让艺术介入空间,通过艺术使空间的品质发生改变”(孙振华语)。展览使用书城户外平台作为展览空间,公共雕塑展览与该空间结合必定会对激发空间活力,提升城市品位,促进我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升级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公共雕塑作为艺术作品,不能仅仅成为迎合社会功能需求的附属品,也应该发挥其作为艺术品的创新内涵,与社会进行良性互动来实现其公共价值。此次“质变——深圳2013公共雕塑作品展”,通过十二位艺术家关于雕塑作品本体创新性的呈现,引导国内公共雕塑创作对艺术质量的关注。“质变——深圳2013公共雕塑作品展”试图突破常规公共雕塑永久纪念性的理念,以临展的方式将原创的艺术方式植入城市的公共空间。本次参展的金顺任的作品《Nanun Dol:空间59-深圳2013》中悬满空际的石头和羽毛,宋建树的作品《最后》和郑惠宁的作品对自然树木形态的改造,董书兵作品《觉》中被放大的婴儿,戴耘的作品《巡航》将建筑常用的砖砌手法制作的鲸鱼与船形混合的变异生物,杨光的作品《另外的景观》由芯片板组成的树,刘春尧的作品《七彩》以抛光不锈钢材质置换色彩,都以当代艺术中的陌生化手法,将架上雕塑的细节性带入公共雕塑艺术中,作为与观众交流的主动手段。

当下国内艺术家越来越自觉地通过对自身文脉的关注,也试图提供一种带有中国本土经验的当代艺术创新实践。这种带有本土经验的当代艺术创作方式正在从题材向艺术创新的多样化转变。在本次展览中,黄锐的作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使用汉字,张伟作品《层峦叠嶂》对中国传统水墨山水卷轴画形式的立体延展,任戎《创世纪》类似民间剪纸的形象联想,都试图提供这样一种需要中国本土知识承载的视觉和认识经验。而在王迈的作品《深圳气象站》中城市环境杀手汽车与气象观测箱的组合与张凯琴的作品《黑脸琵鹭》对本地特色鸟类日益减少现象的简约造型描述,这类对当下环境问题的认识也提供了需要深刻关注的当下本土经验。

本次展览同时组织艺术家与市民互动环节和“少儿雕塑工作坊”的活动,以及举办学术研讨论坛活动,希望籍由公众的参与来扩大公共雕塑在城市生活中的艺术效力,更加立体地推广和传播艺术家的创新理念和公共意识,增加公众对当代艺术与社会生活的深入关注。


杨光《另外的景观02》,材质:电子废弃物、树皮,尺寸:370cmX150cmX120cm,年代:2008


郑惠宁《从深圳生长》 ,材料:枯树、藤,尺寸:可变,时间:2013


宋建树《最后》,材料: 玻璃钢着色 ,尺寸:560 x 110 x 80 cm,时间:2011

简 介

 

相关展讯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