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中国现代美术展早在论战爆发前的几个月就开始筹备了。1932年6月,柏林中国绘画展览会开始筹备,筹委会决定选举蔡元培、叶恭绰为正副主席,徐悲鸿、刘海粟、陈树人、高奇峰等12人被聘为柏林中国绘画展览会筹备委员。蔡元培是教育界泰斗,不用赘言介绍,叶恭绰先生是近代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美术活动家和组织者,在民国时期,颇具声望。 柏林中国美术展览会起始于刘海粟在柏林考察之际,他与德国方面签署的赴柏林举办中国现代美术展的协议。 1932年8月,柏林中国美术展览会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上海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的中央研究院出版品国际交换处成立了筹备处。徐悲鸿、陈树人、刘海粟等6人为常务委员。 柏林中国美术展览筹委会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值得注意的是,徐悲鸿并未出席此次大会。赴柏林画展的筹备会是在徐刘《申报》 笔战之前召开的,但是徐悲鸿并未热心参与。或许从这点可以看出,徐悲鸿与刘海粟这两位同在上海扬名的著名画家,彼此之间并没有多少往来,更谈不上有什么交情了。 继徐悲鸿与刘海粟论战之后,刘海粟在筹备赴德美术展时,再一次遭遇了很多人的质疑。1932年11月,筹委会决定,任命刘海粟与岭南派代表画家高奇峰同赴德国,筹备画展事宜,这一决定在报纸上公布之后,很多画家都觉得不公平,认为这次赴德展览一事纯属少数人在操办,作品未经评选,也并未提前展出,不符合出国展出的程序。画家王祺、李毅士等人联名上书向行政院请愿,反对这次画展。他们又去找当时的###部长王世杰,要求刘海粟与高奇峰延期启程,原因是作品只是代表少数人的作品,不能代表全国水平。他们建议展览改由###主办,应当广泛征求作品,现代画作部分应当请当代画家和收藏家共同选定。上海、南京的报纸纷纷报道了此事,认为这件事情的始作俑者是刘海粟,纷纷将谴责的矛头指向刘海粟。 原本计划与刘海粟一道去柏林的岭南派画家高奇峰在接到筹委会通知后从广州奔赴上海,高奇峰原本身体不适,经过舟车劳顿,病情加重,到上海后就住进大华医院,几天后病重身亡。 此时的刘海粟,一面忙于筹备海外画展之事,一面操持料理高奇峰的后事,真可谓焦头烂额。美术界同仁的一些非议也让他深感苦闷,刘海粟在日记中(1933年11月2日)这样写到:“我所认识的,只是要求在全文化中,多少应尽一份力量,影响及于全人类全种族。所以始终没有所谓得失的心。因为没有得失的心,才没有顾及,凌迈超越,一往无前,向真的目的方面走。我相信人真能够有真挚的精神,抱定纯洁的目的,使全人格表现出来,‘力’之所及,没有不成功的——无论在理想上事业上。此次展览会,前后经过许多艰难困苦,实非笔墨所能记述。尤其是在现在的中国,想做些事业,真非易易。” 不过,如同傅雷评价刘海粟一样:“海粟生平就有两位最好的朋友在精神上扶掖他,鼓励他:这便是他的自信力和弹力——这两点特性可说是海粟得天独厚,与他的艺术天才同时秉受的。”刘海粟便借着他“自信力和弹力”度过了“实非笔墨所能记述”的困苦,最终经蔡元培与叶恭绰的出面斡旋,终于平息风波,在1933年11月14日,带着30多只装满画作的大木箱乘船启程奔赴柏林。
一年前归国时陪伴在刘海粟身边的是他的第一任妻子张韵士,一年后,身边依然有佳人陪伴,只不过这一次换成了漂亮开朗、活泼大方的上海美专学生会主席成家和。 1933年12月8日,刘海粟抵达德国首都柏林,经过一个多月紧张辛苦的筹备,中国现代美术展览会于1934年1月在德国柏林普鲁士美术院正式开幕。 德国###长茹斯特、外交部长莱拉提、东方艺术会长佐尔法博士、柏林美术馆总馆长曲梅尔博士等都来参加了开幕式。中国现代美术展览会在柏林取得了空前成功。短短几天,欧洲各大报纸就刊发了500余条新闻评论,一时间观者如潮,欧洲民众对遥远的中国绘画表露了极大的兴趣,捷克、荷兰、瑞士、英国纷纷来人来电,要求移展。 当时,国内时局衰微,又有人对此次画展横加责难。蔡元培与叶恭绰连拍电报让刘海粟尽快回国,结束巡展。 刘海粟认为此次画展是将中国艺术介绍给西方世界的一次绝好机会,所以他不顾国内频频发来的电报,一路将画展开到荷兰阿姆斯特丹美术院、瑞士日内瓦历史美术馆、英国伦敦新百灵斯顿画院。直到接到上海美专资金短缺告急的电报才打道回府。 历时一年半,1935年6月,刘海粟携妻子成家和与在英国出生的女儿刘英伦渡船回国。这次海外画展的成功又一次将刘海粟推向人生的高潮。蔡元培、叶恭绰、黄宾虹等数十位上海画界名流专门在上海华安大厦为刘海粟夫妇接风洗尘。蔡元培在宴会上说: 刘海粟先生此次代表吾国赴德举办中国现代画展,获得无上光荣与极大成功。在柏林展览后,引起各国之注意,二年间在欧巡回展览十余次,震动全欧,使欧人明了吾国艺术尚在不断的前进……唯行政院所拨经费,仅为德国柏林一处展览之用,柏林展览会开幕以后,德国各省及各国均热烈欢迎,纷纷要求续展,其经费虽由各地方政府或美术院分别筹拨津贴,而刘先生个人往返川资使用,所费不赀,皆由所售之画款垫用及私人借贷……现刘先生已载誉归来矣……各事妥善缜密,尤为可佩。 但并不是所有文艺界的人都认同蔡元培对刘海粟的评价,同在上海的鲁迅就对此次画展表现出了极大的不屑:“‘刘大师’的那一个展览会,我没有去看,但从报上,知道是他包办的,包办如何能好呢?听说内容全是‘国画 ’,现在的‘国画’,一定是贫乏的,但因为欧洲人没有看惯,莫名其妙,所以,这次也许要‘载誉归来’,像徐悲鸿一样。”中国传统文化在当时欧美风潮的影响下,已经风雨飘摇,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鲁迅看来,徐悲鸿与刘海粟前后带着国画在世界走一遭,与梅兰芳访美演出一样,并不能改变中国羸弱衰微之势,因此,鲁迅冷眼旁观、冷嘲热讽地看待中国美术的输出一点也不奇怪。如今回头看,刘海粟克服种种困难阻扰,将中国文化带出国门,让西方感受东方古老文化的魅力,其意义极其深远。 柏林中国美术展览会虽然将徐悲鸿聘为常务委员之一,但徐悲鸿似乎并不热心,包括第一次筹委会会议也没有参加。沸沸扬扬的徐刘《申报》论战结束后,徐悲鸿也开始了赴欧美术展的筹备工作。 1932年底,当时国民党四大###之一、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李石曾先生想要在欧洲举办中国近代绘画展。以往中国人去国外开展览,只会向艺术家征求作品,展览过后,不但画卖不出去,还会遭遇遗失或损坏厄运,无端地让艺术家蒙受损失。因此,这次徐悲鸿建议,他可以代为收集当代画家的佳作,然后再运往国外展览,若不如此,画家们也未必舍得拿出好的作品,那么展览也就失去了意义。
李石曾答应徐悲鸿需要钱时可以直接向南京农工银行萧文熙先生领取,徐悲鸿领了3000块钱,购置了一些画家的精品,其中有齐白石的《棕树》、张大千的《荷花》等一系列佳作。还有旅费和展费无着落,徐悲鸿再次去银行领钱时,萧经理就委婉地拒绝了,说李石曾先生并未交待,此时,李先生已经出国,无从对证。 徐悲鸿大感愤怒,愤然将自己傅厚岗的房子抵押借了银行3000块钱,启程奔赴欧洲。 徐悲鸿的第一站是法国巴黎。 1933年5月10日,中国近代绘画展览在巴黎国立外国美术馆开幕,展出作品300多幅,前来参观的约有3万人次。大批评家加米勒莫克来在《费加罗报》和《民族之友》等报发表评论,盛赞中国绘画艺术。欧洲各大报纸也争相报导此次画展并发表评论文章。原计划一个月的展期,由于观众太多,又延长了半个月。徐悲鸿带去的画也卖出去12幅,回程旅费得到解决。 历时45天的巴黎画展结束后,巴黎国立外国美术馆特辟了一间中国画陈列室,成为中国绘画在欧洲影响最大之事。此后,比利时、意大利、德国、苏联等国都邀请徐悲鸿到该国展览。在比利时,徐悲鸿的画作受到民众的喜爱,比利时皇后也被吸引至画展前,在中国艺术面前连连赞叹。1933年末,徐悲鸿所代表的“中国近代绘画展览”在意大利米兰皇宫举行展览会,被意大利媒体认为是继马可?波罗之后最重要的意中文化交流。 徐悲鸿在德国的展览于1934年1月20日在柏林巴黎大广场国家美术院举行了开幕典礼。之后,徐悲鸿又在法兰克福筹备画展。3月份,徐悲鸿先后抵达罗马、伦敦举办画展。1934年3月,在上海《民报》上有这样一条消息:“画家徐悲鸿,自罗马中国现代画展闭幕后,将于四月初,应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院之请,在该处举行成立大画展。”随后,《民报》又报道了徐悲鸿在伦敦展出的消息:“画家徐悲鸿近由罗马赴英国举行中国现代绘画展览会,在伦敦旧皇宫内陈列作品150幅,会期定四星期。” 徐悲鸿在给汪亚尘的电报中也说了在伦敦展出的情况,中国驻英公使郭泰祺主持开幕礼,到场的各界来宾有2000多人。 徐悲鸿后经由西欧至苏联,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举行中国近代画展,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被誉为“在苏联举行的最成功的外国展览”。 徐悲鸿用精湛的艺术造诣为东方艺术在欧洲树立了一个文化坐标。 不过,在《沧海一粟——刘海粟传》(石楠着)中,有过这样一段描述: 海粟突然想到了徐悲鸿,他在法国举办过中国近代美术作品展之后,从米兰、意大利也来过德国举办他的个展。他来德之前,就有个愿望,希望在德能与悲鸿碰上,和他作次倾心长谈,消除芥蒂,但在他到柏林之前,他就离开了德国。他在法兰克福和柏林办个展也请的是利丹田做他的翻译兼秘书。他想打听下悲鸿的去向:“利秘书,你一直陪同徐悲鸿先生在欧洲举办个展,听说他原定去英国,你知道他为什么取消英国之行的计划改赴苏联,是不是因为我要来欧洲?”利丹田耸耸肩,问:“你们不和?”“不!”海粟果断地说,“我们的艺术观有点分歧。”利丹田表示理解地点点头说:“我想不会是因为您的到来而放弃英伦之行的。据我之陋见,徐先生坚持的是写实的艺术观,这种艺术观在几年前还统治着欧洲艺坛。如今,这种统治地位已经动摇,具有创新意识的晚期印象派、野兽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等等新兴艺术流派的作品已逐渐抬头,已为当今观众所接受,整个西方艺术的流风,已转向敢于表现的阵营去了。徐先生在此次巡展的过程中已深有体会,他发现观众对他的作品没有预想的热情,他感到深深失望了。也许,这是他去苏联的原因。”海粟点点头:“你的见解很有道理,他放弃英伦之行而改去苏联是对的。”
在刘海粟的叙述中,不知为何会认为徐悲鸿未能在伦敦开画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刘海粟一直关注着徐悲鸿的动向,而且,认为自己所坚持的印象主义画风在欧洲要比徐悲鸿的写实主义画风更受欢迎。 这两位先后将中国文化带入欧洲画坛的代表人物,出访欧洲时间前后相差不远,往往是一前一后在一个国家展览,似乎有着竞争比赛的味道。时隔几十年后,刘海粟88岁生日的前几天,回忆起赴欧洲展出时说:“我第二次去欧洲是最红的一次,徐悲鸿在我前面先去了。这个讲起来复杂极了,有许多斗争啊!” 据刘海粟回忆说,赴德举办柏林中国美术展览会,是刘海粟第一次去法兰克福讲学的时候,同对方谈判确定的,刘海粟回国后,就找蔡元培主持筹备。后来,刘海粟在坐火车的时候遇到李石曾,李石曾认为,若是去展览,就不要光去德国,还要去意大利、法国、英国等等。(李石曾对徐悲鸿与刘海粟都曾谈及过这件事情,但最后李石曾本人对此次画展却并不热心)刘海粟好大喜功,当即高兴地答应了。后来,李石曾预备成立一个“世界社”,具体谈论这件事情。当时,蔡元培与叶恭绰都参加了,徐悲鸿也来了。 (刘海粟):“一到‘世界社’开会,徐悲鸿也来了,噢——斗争得很厉害!结果那天没有谈成,他们一起围攻我,说了很多难听的话。接下来又有许多事情,他们组织了许多人去行政院和###请愿,还直接给德国政府打电报,说刘海粟不能代表去德国。 “结果弄到最后,他们把我给踢掉了,派徐悲鸿去,去6个国家。徐悲鸿先到德国,对中国驻德国的公使和德国方面的主办机构说,刘海粟不能来了。他们德国人讲信用啊,徐悲鸿去,他们不承认啊!说我们当初是同刘教授议定的。那么妙极了,徐悲鸿先开了一个小规模的展览,等我去的时候,他三天之前刚离开,我就在后面追,像抓老猫这样的。后来我同他一前一后赶得越来越急,一直到了英国。他抢先到的,英国没有给他开,我到了,英国人盛大招待…… “我用了一个德国秘书,样子非常漂亮……很多主意都是她出的。她懂得我,同时懂得当地的社会、文化……我要把欧洲的展览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去办成功,要把徐悲鸿比下去……我同徐悲鸿在欧洲斗,他根本不是我的对手。不要说学问和智能了,就像我有这种德国的女秘书,他就没有!” (《沧海》简繁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第446-449页) 从刘海粟这番自述中,可以看出,尽管时隔几十年,但是刘海粟对发生在30年代的那段《申报》论战依然耿耿于怀,更不用说在论战的硝烟还未散去后的赴欧美术展览,当时的徐悲鸿与刘海粟恐怕心中都憋着一股竞争的劲头吧。 客观地说,在欧洲,徐悲鸿的画所受关注度并没有刘海粟高,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两人所坚持的画派不同。徐悲鸿在欧洲留学八年,对写实主义的先入为主,使他对欧洲风起云涌的现代艺术不屑一顾,学院教育使他熟练地掌握了写实的技巧和方法,也使他在国内已经形成的写实主义观念更得以强化。刘海粟则一贯主张,艺术不可用理智来衡量,他的画注重表现瞬间的主体情感的直觉流露,他本人的画也以写意为主,刘海粟可谓很早与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以及野兽派画法心心相印。 20世纪30年代,正是印象派画法逐渐风靡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时候,因此,以刘海粟为主的印象派继承者毫无疑问地受到追捧。 徐悲鸿与刘海粟这两位画坛巨匠,尽管所持艺术观念不同,却都为中国绘画艺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做出了卓着的贡献。抛开个人恩怨与暗自较劲不提,中国近代美术展览会也是中国传统艺术通过官方组织第一次正式与西方世界进行接触,成为20世纪中西绘画交流史上最为重要的一件大事。他们不仅将中国绘画艺术带到欧洲大陆,更是系统地把西方现代艺术介绍到中国,为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公共领域的构建提供了一份现代蓝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