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30年中国当代艺术最大的变化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9-05 11:21:28 |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转眼间,中国当代艺术在艺术家与批评家的双双攀岩下已经越过了20世纪80年代、90年代、201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由“地下到地上”、由“封闭到公开”、由“中国到国际”、由“摒弃到市场”,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演变过程,中国当代艺术肯定发生了许多变化,80年代、90年代、2010年代肯定具有某种明显的区别。回顾这段历史肯定是必要的文化思考,它的意义肯定不仅仅是艺术,同样也是社会的。回顾这段历史实际上正是反思如何认识30年中国社会的变化:它由不开放到半开放再到开放中,也是中国现代文化从无到有、从否定到质疑再到认识中。如果说艺术家是社会最敏感的群体,那么对这个敏感群体的宽容本身就是宽容社会可以被人更宽容地接受,而对其的不宽容本身就是文化认识上的问题。显然,中国当代艺术由“地下到地上”的演变既是当代艺术社会身份的正名,又是当代艺术本身的文化性演变,其意义同样深刻。

劳伦斯认为这30年中国当代艺术最大的变化是:“有时我认为今天的中国当代艺术水平很高,有的作品甚至非常漂亮,今天的中国艺术家要比西方艺术家了解得多,中国艺术家总是不停地思考,不停地想问题,他们去国外做展览,看展览,甚至旅游。相反,今天的西方艺术家还是坚守在西方体系内发展,他们总是看着这个体系,却不大会想别的事,他们没有很大的外部压力,没有一个大的国家概念,没有像中国这么长的历史,但他们却有较好的当代艺术体系,并且时间很长,所以西方不大容易接受新的东西。

“此外,今天的中国,艺术家相互之间的沟通比原来的好,艺术家之间再也不是完全孤立的,中国有这么多的艺术园区和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家基本知道哪个艺术家在做哪一种作品。但是这种情况在80年代是不可想象的,艺术家之间都是孤立的,也没有什么展览或者工作室,大多数艺术家不清楚其他艺术家在做什么作品,有的艺术家做了近10年的艺术但还是没什么人知道他的艺术到底是怎样的,艺术家之间几乎是封闭的,没有横向联系。现在,总的来说艺术交流在中国几个大的城市还是可以的,但有的城市还不够,仅仅局限在几个艺术家之中。

“今天中国当代艺术已经有几代人了,后面的艺术家可以看前面艺术家的作品,这样年轻的艺术家就能看到很多直观的作品,可以帮助他们去认识艺术,去发展艺术,这肯定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经验,这样,年轻艺术家作品的起步也就快些。

1  2  


下一页关于美术馆上一页关于当代艺术的批评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谈 劳伦斯·何浦林的当代艺术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