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2011秋拍,疯狂盛宴还将演绎?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12-15 09:58:40 | 出版社: 中国证券报社

然而,包括玫茵堂专场拍卖那件以约合人民币1.38亿元成交的明永乐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在内的一系列成交天文数字,依然没有过多地触动“亿元”视听下的内地媒体以及拍卖圈。这个处于“审亿疲惫”的群体,似乎只有几亿或者10亿元的疯狂天价才能再度唤醒他们的兴奋点。

但另一方面,公众的兴奋点又能轻易地被激起,只要给他们一个足够疯狂的理由。

就在看似波澜不惊的香港苏富比秋拍过后,在北京保利第16期精品拍卖会上,一件由日本人送拍的乾隆所作《仿倪瓒山水》,估价仅为3万元到5万元人民币,但经过200多轮叫价后,竟然以2357.5万元成交,比最低估价整整高出了700多倍,同时也创立了内地拍卖最高竞价轮次。这样的拍卖“神话”不仅让这位日本卖家心里乐开了花,也让拍卖公司倍感意外。记者了解到,保利四季部已经决定,为迎合火爆的市场,将第17期精品拍卖会提前至2012年1月举行。

也许,在北京保利小拍上演的疯狂插曲,也将成为内地秋拍的主旋律,只是这样的疯狂是否已近末路?

什么让艺术品拍卖市场变得疯狂

进入2011年8月,随着世界权威金融分析机构标准普尔对美国信用评级的下调,还未完全走出2008年金融危机阴霾下的世界经济形势再次不明朗起来。特别是欧洲债务危机的不断爆发,人们仿佛预见到上一轮金融风暴的第二波空袭迫近。就在世界将中国再次看作拯救全球经济的救星时,中国的形势却不容乐观。10月初,温州爆发中小企业借贷风波,据悉,早在今年4月份,温州已连续发生80多起企业老板“失踪”、公司关门、员工讨薪等事件,10月以后,温州的债务危机已经蔓延到实力较强的行业龙头企业。在政府的调控下,温州危机虽然得到释放,但由此引出的对中国经济的担忧情绪也蔓延开来。

2011年秋拍就是在这样的内外夹击中即将登场,人们对经济的担忧是否反而会成为各路资金向艺术市场疯狂下注的温床?

某经济学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般来说,艺术市场随着经济的整体大势而浮动。但在中国,这样的规律则在一定范围内被打破。“只要不是致命的国家经济灾难,无论经济低迷或者高亢,艺术品市场都会保持活跃的态势。”他认为,经济低迷时,投资渠道减少,投资资金涌入艺术品市场,使得这个市场不缺资本。同时,一些藏家由于资金短缺,以往舍不得放出的藏品会抛向市场,保证了艺术品市场的交易品类。

但充足的资本和多样的交易品类并不是令市场疯狂的主要因素。大资本的介入才是令艺术品拍卖市场为之疯狂的起因。

因撰写《谁在收藏中国》等三部“中国文物黑皮书”而声名鹊起的吴树认为,自2010年开始,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金融资本已经历史性地规模化进入艺术品收藏市场。经调查,吴树发现,2010年拍卖市场中的几幅亿元作品成交后,两家上市公司同步抛出与成交价相近的股票,而这两家公司均有人参与了作品的现场竞买。吴树向记者介绍说,“这一轮的投资主力,是中国金融史上的一批‘新富’,他们身价均在100亿元以上。这些人当中,除上海的刘益谦被频频曝光外,其余均躲过了好事的媒体。他们深藏不露,级别相当的大约有5位:上海1位,山西1位,北京2位,台湾1位。他们每人一季就能买走5亿元的拍品”。除实力雄厚的个人买家外,中国收藏家协会书画收藏委员会主任张忠义认为,私企、艺术品基金和国家文博单位是艺术品市场目前最活跃的3个主体。吴树说,在大资本介入的条件下,中国的收藏文化史被轻易颠覆,传统的收藏大家陆续退出拍卖市场,“任凭拍场上的新贵们惨烈厮杀,他们守着自己的宝贝偏安一隅”。

景德镇高仿专家李广琪认为,艺术品在资本的介入下,已经成为一种产业,今年秋拍,由于大量资金没有地方疏导,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在全球范围内会一枝独秀,“投资基金会把这个泡沫越炒越大,但这样的火爆也可能是回光返照,在破灭前最后疯狂一把”。

资深藏家李志远则认为,疯狂背后是业界的普遍担心。首先,资本介入艺术品拍卖领域所造成的正面影响已经结束,负面影响逐渐显现。恶意欠款已经严重影响拍卖领域的资本流通,恶意炒作使真正喜欢艺术品的中小收藏家被边缘化了。艺术品已经失去了文化载体的作用,和普通商品一样被资本绑架。

其次,曾经的大买家、收藏家在艺术品价值疯涨的诱惑下纷纷转换角色变成大卖家。另一方面,注册成立的中小拍卖公司不下百家。有限的入场资金消化不了这么多的拍品。最后,国家的调控措施已经显现出资本流动的滞缓。

而百雅轩艺术机构总裁李大钧并不认为今年秋拍将是艺术市场没落前的最后盛宴,他向本刊记者介绍说,大资本对于拍卖市场来说,是“问题”和“机遇”的双重开始。“资本有逐利的天然本性,因此它们的目标永远是有价值的好东西。这样,对于艺术品市场来说,提供给这些资金的拍品,不仅要真而且还有升值空间。在这种双重条件下,对于有能力找到这样艺术品的拍卖公司就是机遇,反之则是问题。”

李大钧同时还认为,这样的市场情况下,对于专业机构来说也是一种机遇。“摆在机构和艺术家面前的问题是,什么样的作品可以引起资本的关注。而艺术品市场归根到底是用有限的资金买有限的优秀的艺术品。在这种生存法则下,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即便有局部的调整,大势仍是上扬的。”


 

拍卖公司冷静面对“疯狂”众生

面对自2010年进入传说中的“亿元时代”后便有些把持不住的“疯狂”众生,拍卖公司却显得异常冷静。特别是2011年秋拍前夕世界经济格局的微妙变化,令拍卖公司的敏锐嗅觉闻到了风雨前的缕缕腥风。某拍卖公司当代艺术部负责人就对记者表示,表面上的歌舞升平下,暗流涌动的却是业内对今年秋拍之后市场该何去何从的深深忧虑。“别看现在拍卖公司征集的拍品很多,实际上征集越来越有难度,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区间内反复上拍的拍品越来越多,说明这个市场真正好的,可以流通的东西并没有增加多少。”

一些行家也认为,目前达到共识的是,今年秋拍不会有太大的问题,甚至在浮游资金的涌入下,艺术品拍卖市场将达到另一个高峰,但到明年春拍时,一切并不会那么乐观。

在种种不乐观的前景下,拍卖公司倒是各有对策。佳士得亚洲区主席叶正元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佳士得上半年的全球成交情况并没有受到世界经济环境的影响,至于下半年的市场情况,仅从10月中旬结束的伦敦“战后当代艺术专场”来看,也是成交乐观。叶正元认为,将于11月底开槌的香港佳士得秋拍,由于估价合理,拍品精良,将吸引买家的关注。“同时,世界金融形势的不稳定,使得国际范围内的投资专家、企业家将资金搬入到艺术品领域中。”

亚洲20世纪及当代艺术部业务代表张丹丹认为,经济危机对于艺术品市场的袭入已经不止一轮了,公众不必谈之色变。“往往危机面前就是机遇,由于一些藏家资金短缺,以往舍不得割爱的藏品就会出现在拍卖市场。”张丹丹同时认为,拍卖公司在应对危机时也要灵活变通,“以往公众认为拍卖公司仅为一个交易平台,而这些年在亚洲艺术市场中,佳士得突破性地承担起对艺术资源的整合,以策展的方式系统地梳理一些未曾进入市场眼帘的艺术家”。有分析人士认为,拍卖公司开始扮演一级市场的推介角色,也是形势所迫,“必须开拓新的市场,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拍卖领域中站稳脚跟。”

除了角色的不断改变,拍卖公司在应对危机时也花了不少细节上的心思。刚刚成立的香港天成拍卖,不仅将罗丹的作品《皮埃尔的巨型头像》带到内地巡展,试图将大陆资本引入对国际顶级艺术品的关注领域。而且以策展式主题专拍的形式,令当代艺术专场显得与众不同。本刊记者了解到,这个名为“当代文人”的专场,囊括了当代艺术家以创新现代手法如油彩、雕塑、摄影、录像、综合媒材等演绎传统东方文化精神,或以钻研、演化水墨、书法等传统媒介,以代表当代主题的作品。负责现代及当代艺术部的李美玲向记者介绍说,以策展的形式进行专题拍卖,是为了用纯粹的视觉经验,向买家传送美感。就好像各种精美的食材,堆在一起,往往不能引起注意,而策展者则好像厨师,不同的厨师将这些食材烹饪出不同的美味,能留给买家深刻的“味蕾记忆。”

李美玲认为,这种策展式主题专拍的想法源于对目前拍卖市场的思考,“艺术品在媒体的渲染下成为一个投资品,很多人在审视艺术品的时候看到的只有升值价格曲线。一些艺术品买回后并不会被挂在家中,而是像货品一样堆在仓库中,一两年之后就又放到市场中来流通”。在李美玲看来,长此以往,并不是一个健康的市场。而拍卖公司利用策展的形式,就是希望将“艺术收藏回归到美学的层面”。

然而,策展式专拍对于拍卖公司来说并不容易,“因为每年除去两季大拍以及制作图录等工作,留给征集的时间往往只有3个月,在这样紧的时间内,又要将征集到的拍品按照主题有所删减。很多不错的,甚至名家的作品由于不和题而挪后”。不过,尽管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成本,策展式主题专拍由此获得的竞争力却毋庸置疑。

除了在专拍形式上研究出新意,一些拍卖公司也对传统的拍卖品类作了调整。北京永乐瓷器部负责人戴岱向记者介绍说,长期以来清代官窑瓷器受到市场热捧,近年关于“这个时期的瓷器价格是否冲顶”有了各种揣测。而相对高价的清代瓷器,明代瓷器最贵的也仅是今年苏富比秋拍中以约合人民币1.38亿元成交的明永乐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两者价格倒挂,不正常。”戴岱说,明代瓷器价格的不到位,恰恰是拍卖公司和买家的机遇。戴岱认为,和传统中国书画相比,器物类很难在拍卖市场中营造“疯狂的泡沫”,因为前者买方主要以中国人为主,而后者是个国际市场,价格受到国际买家的牵制,“国内卖再高的价格,国际上不认可,还只是自娱自乐”。

在本刊出刊时,内地首场秋拍已经拉开帷幕,无论是否续演春季的“疯狂”一幕,还是为最后的盛宴而“疯狂”,我们都将以平常心来面对。毕竟,内地的艺术品市场刚刚起步,一切的疯狂都在预料之中。

下一页古代书画收藏乍暖还寒——访书画收藏鉴赏家刘新岗上一页抢“鲜”2011年秋拍(四)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收藏投资导刊第三十三期
· 文交所拓宽文化产业价值内涵——访洛希尔朴学谦、昆明元盛文化产权交易所罗奔
· 浅析金银器收藏(下)
· 抢“鲜”2011年秋拍(四)
· 2011秋拍,疯狂盛宴还将演绎?
· 古代书画收藏乍暖还寒——访书画收藏鉴赏家刘新岗
· 论中国文化产业与文化艺术品份额化交易
· 邮市“主升浪”时的投资技巧
· 投资瓷器看源流 名家珍藏升值快——从清雍正斗彩『如日方中』图高足杯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