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与线条不仅是学习国画的重要手段和目标,也是衡量国画优劣的重要标准。黄慎的人物画创造性地把草书的笔法、写意的墨法融入到人物画的线描中,被后世誉为“草书入画第一人”。其代表作《渔父图》,现收藏于福建省博物馆集翠园,是这一风格的集中体现。
《渔父图》(见图)纵174.4厘来,横129厘米,纸本设色,是黄慎“草书入画”的代表作。画家以水墨写意描绘一位侧立的渔翁,正低头看着手中的鱼,喜悦之情跃然纸上。老人头戴露顶斗笠须发皆白,头向下低,眼盯着鱼,嘴微张,脸上有老人斑;左臂曲手提着鱼儿,鱼眼上视尾有动感似在挣扎;右臂只露一点,一根钓鱼竿从左上方斜插下来;背略弓,腰间系着竹编鱼篓,上身衣服宽松,裤子肥大。画面除脸、手、脚面、鱼篓用赭石渲染外其它部分皆用水墨画出。 此画题款未写明年月,但以其成熟老辣的用笔来看当属黄慎38岁到扬州确立“草书入画”艺术风格后的人物画作品。扬州当时流传有“金脸银花卉,要讨饭画山水”的民谣。画的题材主要以人物、花鸟为主,山水所占的比例很小。据统计,现存黄慎作品千余件,其中人物画400多件。黄慎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人物画,其中渔翁的题材是他常画的形象之一。有观点认为此题材反映了劳苦庶民的生活情况,塑造了那一时代社会底层的典型人物,具有深刻社会意义。此观点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太过偏颇。黄慎取号“瘿瓢”是以不材之木自居,取自庄子“不材之木,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之寓,可见老庄思想对画家的精神思想上的影响很大。渔翁艺术化的形象古以有之。(全文详见《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第2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