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谢素贞:观众的共鸣才是美术馆的幸福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3-11 13:35:57 | 出版社: 《东方艺术-大家》杂志

文/王静

展览现场

历任了多任馆长,在任职时间最久的张子康馆长离任后,北京今日美术馆于2012年底迎来了一位来自台湾,拥有丰富美术馆管理和运营经验的新任馆长——谢素贞。谢素贞曾就读于伦敦金匠学院(Golden Smithe Colleage)策划与艺术行政专业硕士学位,后获得了中央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史博士学位。从台湾到大陆,谢素贞女士历任高雄山美术馆副馆长、台北当代艺术馆馆长、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执行馆长,直至入职今日美术馆馆长,基于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兴趣与参与的热情,从台北到伦敦再到北京,从官办民营美术馆到学院美术馆再到民营美术馆,谢素贞不断吸收着当代文化的养分,享受着当代艺术带来的“快乐”。

在任职台北当代馆时,谢素贞领导的团队在台湾创下了很多“第一”: 第一个以当代艺术为定位的美术馆,第一个公办民营的美术馆,第一个落成在古迹的美术馆,第一个与学校共教合作的美术馆,以及第一个由基金会运营的美术馆,同时谢素贞女士作为策展人还创造了在台湾地区观众第一次排队观看当代艺术展的历史。

美术馆在欧洲诞生于拿破仑大革命之后,历史名作从封建贵族的宫廷中解放出来,从此卢浮宫变为向市民开放的公共美术馆。辛亥革命之后,鲁迅作为现代中国第一任美术官员,曾为教育部撰写第一份国家性的美术发展纲要“拟播布美术书”,其中很大篇幅涉及中国现代美术馆的建设构想,不久后故宫正式成立博物院,向国民开放宫廷藏品。在这个意义上,美术馆是现代民主制度的产物。

在中国,美术馆特别是大量私营美术馆的产生背景大为不同。中国的美术馆建设从2000年以来至今,大体经历了两拨建设热潮,第一批建立的私营美术馆大多与商业地产的品牌营销有关,2002年6月张宝全先生创办的今日美术馆,也诞生于此背景下。今日美术馆作为中国最早一批私营美术馆,开拓了私人美术馆的运营模式,在十年的时间内成长为国内私营美术馆的翘楚。在缺乏生存土壤的国内,既没有政府的拨款也没有政策的扶持,今日美术馆前十年的存在可以堪称奇迹。而十年后的今天,国内再次掀起了一股美术馆建设的热潮,众多私营美术馆和官办民营美术馆接连落成,而这波建设潮流,更多的动因来自于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美术馆行业由此开始了一个新的时期和征程,美术馆的公共性面临了三个方面的难题:高水平展览的策划、专业美术馆管理人才的培养、观众修养的提高。

在新一波的美术馆建设热潮中,私营美术馆将面临白热化的同业竞争压力,地方性区域美术馆和一线城市的多家私人美术馆的落成,在硬件上各有特色和优势,未来哪家美术馆能够创造新的历史,其关键将落在自身影响力的营建以及展览效果的公众认可上,谢素贞的个人履历和教育背景,令她具有深厚广博的专业基础与开阔的国际视野,她也被认为是可以带领今日美术馆走向运营规范化、展览国际化,开拓今日美术馆未来十年新局面的人选。

2012年11月初刚刚到任今日美术馆,谢素贞针对今日美术馆的现有组织架构和自身优势,在最短的时间内,构思好了今日美术馆的未来发展战略:在基本保持2013年原有展览计划的前提下,将从2014年起做新的展览规划,主打新东方美学,并以观众的参观习惯作为吸纳展览的重要考量,让美术馆知道观众的需求是什么。谢馆长对本刊谈到,每个美术馆的属性不同,城市决定了它的命运。坚持是一个美术馆最应该具备的,今日美术馆位处中国的文化中心城市北京,在国内的私营美术馆中保持了十年的行业翘楚地位,在当代艺术领域乃至社会文化层面都是最具影响力的美术馆。在现有成就基础上,未来今日美术馆可以肩负更广层面的作为视觉文化领域与社会大众交流和对话的平台。

今后她将考虑由美术馆牵头主持进行视觉文化议题的主题性研究和展览,推出具有东方美学价值的艺术家和主题展览,从而令中国的美术馆真正承担起推出自身优势视觉文化的职责,还要将当代性、娱乐性与设计性融合到当代美术馆之中,令今日美术馆在当代艺术、设计、建筑等领域产生广泛的影响,以求在社会上掀起看展的潮流,引导业界艺评的话题,吸引大众观众主动进入当代美术馆观展。

对于私营美术馆的生存来说,因为缺少政府拨款和税收政策倾斜,营运部分需要长时间的奋斗,今日美术馆已经奋斗十年,未来谢素贞馆长希望能建立今日美术馆成熟的会员基金机制,以吸引有能力的艺术消费人群参与到对美术馆的支持和社会化运作之中。民营美术馆讲究效率讲究管理,更需等待市民走进美术馆,等待艺术家更多的参与,虽然在新一拨的美术馆建设潮流中,美术馆的生存竞争性在不断增强,但与此同时,当代艺术观也随着观众的理解度加深而不断成立,资本的介入更令当代艺术的热度升温,当代艺术在全世界范围内颠覆了观众对审美的经验,当代美术馆的地位得以因为时代而改观,这是当代美术馆在今天的生存机遇。

站在一个新十年的节点上,谢素贞的到任承担了太多的期待和观望,“让观众排队走进今日美术馆”,是她给自己定下的一个看似简单,却真正具有考验的目标,基于对文化的坚守和美术馆职责的清晰认知,谢素贞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有得到观众的共鸣才是美术馆的幸福。她的所有前行动能也因此而生。

下一页微观点@美术馆上一页王璜生:美术馆,知识产出与互动的试验场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东方艺术大家一月刊
· 谭平:抽象即自由
· 王璜生:美术馆,知识产出与互动的试验场
· 谢素贞:观众的共鸣才是美术馆的幸福
· 微观点@美术馆
· John Lydon在恶习天堂
· 加布里尔•库里:“剩余”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