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油画何为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2-10 10:07:26 | 文章来源: 中国艺术报

                                                                 文/张祖英

在中国油画和艺术市场发展到2009年的今天,伴随着创作思潮和外部市场的一些变化,不少艺术界人士特别是年轻油画家普遍感到有些许无所适从之感。这种心态应该从两方面来分析。新时期以来,艺术家大都注重对于艺术本身规律的思考、探寻和艺术审美领域的研究,总体创作趋向两个方面:一是深入向古典主义学习借鉴,以写实油画为主;另外一方面是横向发展,从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方面去借鉴研究。深入借鉴古典主义的思路以及对欧洲油画传统的学习,使得中国油画艺术的水平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初期艺术市场经济发展,写实油画受到商品化冲击而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大量产生迎合低层次市场需要的萎靡形象与庸俗人体,缺少表现中国人现实状态的油画作品。为此,中国油画学会曾举办了以提倡精神与品格为主旨的中国写实油画研究展,在理论和实践这两方面正本清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而作为另一端的中国当代艺术,经过30年的发展,扩大了艺术领域,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也使油画界产生了一些新的气息和变化,扩展了题材和内容;但最近几年,在艺术市场上人为制造的天价作品频频出现。这种情况的发端首先是国外资本的介入和参与操作造成的,在金钱引领的市场下,国内的画廊与拍卖公司联手,进行资本操作。纵观自2006年美国纽约苏富比举办中国当代艺术拍卖以来,被公众所普遍关注的那些当代艺术作品,除了一部分在进行现代艺术的形式与内容探索外,相当一部分在学术上比较粗糙,其主题迎合国外艺术思潮,在内容和意识形态方面则片面反映社会生活;加之外国一些基金会、艺术机构渗入中国艺术界,用价格操控创作,用经济力量来推广和收买符合他们意识形态的作品。这种现状足以使年轻人“跟风跑”,导致目前不少青年画家对今后发展方向感到困惑。

从根本上说,作为人的精神表达,艺术应该有多种功能,但是在西方当代艺术潮流中,把艺术的批判性、揭露性作为其主要功能甚至是唯一的功能,其它的功能似乎都不重要。因此,一些求新、求怪、求奇,违反审美规律,甚至于不断出现妖魔化的中国艺术作品在艺术市场上和艺术刊物上传播,产生了另一种单一化的商品画倾向。这种情况与去年汶川地震中反映出来的中国民族精神,以及中国人民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成就和精神取向相较,可说是南辕北辙。

全球化背景中当代艺术的这些现状,在油画界产生了“心灵的地震”,特别对年轻人的价值观标准的辨别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不是短时期可以消除的,重要的是面对这种“文化转折”与“心灵地震”,我们要切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加强艺术界的批评力量和批评水平。同时,当代中国社会正在步入现代化,与此相适应,文化艺术也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形态,这种现代形态不仅会在功能上适应现代社会需要,也会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并对社会的创新思维产生积极作用,从而有力推动现代化的进程。

在文化转型中,中华民族自身身份如何得到保护和发扬,是我们必须考虑的。我认为,首先要在概念上明确区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不同含义,充分认识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鉴于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我们应在文化上拟定宏观的计划,抓文化需要抓硬件建设,抓健康的审美观、价值观的建设,不断积累,才能形成深厚的优秀的文化积淀,创造为世人所尊敬的中华现代文明。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