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谁是王者?谁是大佬?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4-15 08:38:03 | 文章来源: 美术报

编者按

2009年的艺术市场延续了上一年年末的下行走势,一开年就没有给经营者和藏家好脸色看。平时年前扎堆艺术品拍卖会,今年不搞了,疯狂的时候一个周末有十来场拍卖,现在是一个月难得见一场;平时年前画廊热热闹闹,今年这个牛年都不“牛”了。

全球金融危机给投机的艺术经营者好好地上了一课。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氛围里,上什么样的课不重要,既然是经济“为主”,那么好,口袋里的钱少没少——这一点很重要。很多捧着热钱边学边干的经营者,现在应该把钱赔得差不多了。另一面,也有人说了,等了很多年,终于等来这一天——抄底的机会来了。就在很多人大举撤出艺术品市场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筹谋已久的大艺术机构低调的表情而高调地“现身”,798艺术社区一个面积体量超大的展示空间、布满画廊“棋子”的北京22院街最近都在紧锣密鼓地装修,上海、杭州一些艺术机构从3月底开始密集的展览季,无不透视出艺术市场这汪子水太深了。

厦门宏宝斋北京分店4月11日开张,经理张宏分析得更直接,他说:经济危机和艺术品经营和画廊发展到底有多大,这个不是我们想得这么简单。艺术经营者有真不行和假不行两种,但外人问及市场情况时,前者和后者说市场不景气的意义和概念完全不是一个意思。前者可能因为草率投资、经验欠缺等原因判断市场,而后者显然是出于自我保护的原因而应付作答的。张宏说,艺术市场和其他的市场是一样的,是分大年小年的,艺术市场持续低迷,已经到了一个相对的买点。现在你有多少资金、用什么眼光买画将决定着艺术经营机构的未来。

事实上,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各行各业都无法幸免于难,当然,这里面大小各不相同。画廊、艺术机构的营利模式是以时间换空间的方式,换句话说,对于靠销售当季展位作为支撑的艺术博览会就真的有口难言了。艺术博览会没有大牌的艺术机构,就没有名气、没地位,那些跟风沾光的机构就不会来,都不捧场,展位就卖不出,展位卖不出,人气就会差很多,人气差了,买家就不愿意来,买家不来,参展商就没劲。最后参展商都不来,套今年的流行话说就“呕”了。

不过,谁都知道,艺术博览会只要办,你就骑老虎背上了,骑着威风,下来危险。因为这时候不坚持,下次机会就不是你的了。但是,现在老虎吃不饱,也是一件难办的事。

2009年来了,艺术博览会仍然是遍地开花,这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持久战。4月8日晚,杭州艺术博览会开锣,受香港苏富比热卖刺激,一批久违的买家和艺术机构的“大哥”出现在展览现场,而与此同时,杭州、上海、北京因为艺术博览会的持续上演,各种形式的外围展也接踵而至,一派“暖春”的意思。

本报记者在第一时间采访了一些业内人士,他们的观点和看法似乎在说明——艺术的春天并不遥远。

4月,艺术博览会开战,这是第一季。谁是王者?谁是大佬?没有人知道!

谢海

我们美术馆对艺术市场变化的感受也有很积极的一面。我们长期接触的那些艺术家,以前比较喜欢参加商业性展览的,现在更热衷于参加学术性展览。相较于一些画廊举办的那些短、平、快的商业性展览,美术馆举办的展览更侧重学术层面的学术研究,所以现在参加我们美术馆学术展览的艺术家越来越多了。同时,现在也是我们美术馆收藏的好机会,价格开始回归合理,以前很难谈下来的艺术品可以收藏到手。

王燕(上海春节艺术沙龙运营总监):

前所未有的世界经济寒流给国内外艺术机构造成了“低谷”,也创造了“机遇”,市场可以进行盘整,实现优胜劣汰的又一次洗牌。中国艺术市场的“盛世”景象,即使没有金融风暴也同样会出现今天的局面。三年狂飙突击式的“造神运动”、只是Logo式的重复或图式的再现、狭窄的思维模式、贫乏的创造力,极大地阻碍了艺术的“自由”精神和批评“风骨”。几年来,中国当代艺术的高速发展,从本质去看,不是来自艺术家自身的速度,只是中国经济崛起的速度。但任何事情都有两个方面:从近期来看,中国艺术市场的确处于平静低潮期,市场成交量下降,尤其是当代艺术受到的冲击颇重。但是,正是由于有这样一个平静的时期,中国艺术界才有这个机会,看到问题的所在,进行反思,寻找应对举措。我认为,这场经济危机中,机遇大于挑战。

贾廷峰(《艺术收藏》杂志主编、北京经典太和画廊董事长):

金融海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信心的丧失和游戏规则的沦丧。我在画廊、拍卖行、艺术媒体、收藏等各个艺术行业都做过,既是中国艺术市场中的得益者又是受害者,我觉得如今是艺术市场洗牌的绝佳时期,有序的艺术市场一定要经过洗礼才能锻造出来。艺术市场不能急功近利,现在我们的画家扮演了社会活动家、营销家、宣传家等太多的角色,画价不是市场说了算,而成了画家说了算,在市场价格上还攀比成风,以前画家没有卖画的概念,现在画家认识到画可以作为商品,通过市场运作,他的画价可以跳跃性地涨,就开始无原则地提价,这都是艺术市场混乱的表征。画家与画廊本应该是鱼和水的关系,但实际上这种关系在我们的艺术市场上并没有良好的存在。

拍卖领域的混乱更是明显,场次过于频繁,让收藏家疲于奔命,图录越来越厚,精品却越来越少。我对规范当代艺术品拍卖市场有3种经过实践检验的好建议,一是请金融担保机构担保当代艺术拍品都是真迹;二是拒绝当代艺术家直接参拍,以此杜绝恶性炒作;三是允许按揭购买艺术品。

章利国(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金融危机的影响是深刻的,艺术市场无法脱离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不可能在强大的冲击下一枝独秀。这个时期的艺术市场关键在于如何守住阵地、渡过难关。首先,画家、代理商、收藏家、拍卖行等艺术市场各个环节的人都有机会在这个时候沉下心来进行反思,这是在市场高涨的时候无法做到的,大家应该共同努力总结回顾一下中国艺术市场这几十年的得失,在思索中归纳出有利于今后发展的良计。再者,对收藏家而言,经济大环境不景气反而造就了一个收藏的好时机,艺术品的市场价格开始回归理性,人们会更多地关注艺术品收藏,这比艺术市场狂热的时候更加有利。还有,我曾在华人收藏家大会上呼吁过建立“中国收藏学”,以规模化培养收藏家和研究者,我觉得现在良机来了。至于艺术市场今后会如何发展,我们大家都无法预期,但我敢肯定的是艺术市场一定会走出阴霾,因为事物的发展规律总是呈波浪形上升趋势的。

李锡田(杭州艺术博览会执行总监):

金融危机对艺术市场的冲击在去年下半年已有体现,今年则更加明显,有不少画廊和艺术机构举步维艰,但这些都是暂时的困难,最可怕的是对艺术市场的信心不足。我估计,2010年下半年起经济可以逐渐回暖,艺术市场也会迎来又一个春天。事实上,即便没有金融危机的冲击,艺术市场也会遭遇冬天,危机只不过是给过热的艺术市场浇上了一盆清醒的冷水,教会了人们懂得该如何进入艺术市场。

现阶段我们需要的是应对危机的举措和信心,今年我们的艺术博览会做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比如,把青年艺术家作为开启艺术市场的一把新“钥匙”,价格定位低,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想给市场以信心,再比如,我们以主动邀请的方式让参展商参与艺博会,让画廊、艺术机构一起“抱团取暖”。相信艺术品市场的明天一定是灿烂的。

奥利文·高斯林(英国画家):

我觉得金融海啸对真正好的艺术品是不会有任何冲击的,因为艺术价值是永恒的。我觉得艺术作品不是靠理解的,而是靠感觉的,只有让观众感动的艺术作品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好作品。我非常喜欢中国元代和宋代的绘画,特别是宋画,有很多比现在的画还要时尚,这些艺术品的价值是永远存在的。

经济环境的影响或许会清洗了艺术市场上的杂质和垃圾,但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肯定是岿然不动的。我相信这对所有国家的艺术品市场都是适用的。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