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艺术院校涉足文化产业的喜与忧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7-15 23:00:13 |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美术周刊 张晶晶

 
云南艺术学院结合云南多民族特色设计开发的旅游商品

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社会对艺术创意、策划、管理、传播、批评与信息咨询等方面人才的需求,也使得艺术院校意识到必须改变以往培养艺术精英的教育思路,将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纳入培养计划。另一方面,综合艺术院校一般囊括美术、音乐、设计、影视、舞蹈、传媒等专业,这些专业实践性强,与文化产业联系紧密,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创新知识文化、服务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7月6日,在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召开的“全国省(区)属综合艺术院校第十五次交流协作会”上,与会的全国8所综合艺术院校及特邀代表解放军艺术学院,就如何发挥学校的优势介入文化产业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情况不同,做法各异

改革开放曾经激起全民皆商的浪潮,被视为一方圣土的高校也不例外,比如吉林艺术学院尝试过养兔子,广西艺术学院开过校办加工厂,不过大多数均以失败告终,吉林艺术学院副院长马学谦说:“过去学校的产业是办公司做买卖,据我所知80%是赔钱。”校办企业的模式曾被作为“教育产业化”的反面典型,在2005年引起社会广泛反思。云南艺术学院院长吴为民坚持认为:“学校和企业、政府、社会联合,不办公司,而是将知识转化为效益,这是一条适合学校发展的路子。”

各艺术院校对文化产业的参与度与贡献度主要体现在与企业、政府等机构开展广泛合作,为其提供人才、智力资源。迈开合作的第一步并不容易,云南艺术学院拨出专门经费鼓励师生主动“走出去”,免费为地方文化建设出点子、创意,如此坚持了好几年。初见成效后,从2004年起,地方政府开始主动登门拜访学校相关院系,投入资金请师生为地方文化产业出谋划策。这既解决了师生的差旅、作品成本等费用,更重要的是,搭起了师生和地方文化产业的互动平台。以2009年云南艺术学院与大理市鹤庆县合作的“擦亮鹤庆”项目为例,鹤庆县新华村“小锤敲过一千年”,是蜚声中外的银器工艺品加工村,来自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家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14年。产品供不应求,使得村里的艺人难以有时间创新产品。云南艺术学院师生走到民间去,既能学习民间工艺,又能将高水准的现代工艺设计介绍给艺人,相互滋养。

吉林艺术学院在教学和管理方面双管齐下,在构建“艺术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为学生实践创造教学条件的同时,以学校的名义组织学生参与各大文化产业项目,如“大连国际服装节”“长春国际单簧节”等。学校没有专门的部门机构来对实践性文化产业项目进行管理,主要由项目对口院系负责人来进行沟通接洽,负责签订合同、组织学生等工作。项目的主要收益归学生享有,学校只是象征性地收取5%的管理费,并通过活动积攒一些演出服装、设备。如果学校在项目中承担了一定的风险,管理费相对会提高。

新疆艺术学院在院校行政管理方面走得更远,2007年12月该院成立了文化产业办公室,是8所综合艺术院校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一举措旨在将学院得天独厚的艺术资源加以有效整合,形成一个正规的宣传渠道,在接洽各种精彩演出,吸收外界优秀成果的同时,把学院优秀作品推向国内市场乃至国际舞台。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则在今年将实践基地设在了内蒙古东联集团·成吉思汗陵旅游区。这个旅游区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在打造“成吉思汗”这一世界性民族文化品牌的过程中,尚需深入挖掘其可持续发展的潜在质素。按照该校文化艺术管理系与企业签订的协议,今后,文化艺术管理系将发挥理论研究优势,为企业开展培训员工、项目合作等活动,并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到企业参加实习、实践活动。

院校的忧与愁

随着越来越多的老师以个人身份参与到大型文化产业项目,广西艺术学院开始尝试统筹校内资源,整合力量,以学院的力量介入到文化产业。比如由学院来承接雕塑项目,安排给老师创作。以学校的名义承接项目,一方面团体的力量胜算更大,另一方面出于维护自身的社会形象考虑,学校能慎重对待项目的质量问题。广西艺术学院教研处副处长何清源透露,学校正在统计一些老师个人参与文化产业项目的情况,但似乎这项工作不容易开展。因此,目前这还只是停留在想法阶段,找到可行的办法尚需时日。

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周京新认为,实际上这是所有高等艺术院校的短板——相比于理工科院校成熟的“产、学、研”模式,艺术院校和文化产业的互动渠道并不畅通。适宜艺术院校介入的文化产业项目,个体性很强,多是老师个人深度参与,和学校关系不大。

周京新认为,学院在文化产业上有更多空间可做,不过目前因为观念没有打开,加之缺乏合情、合理、合法的游戏规则,所以这个平台至今没有建立起来。南京艺术学院早年曾经尝试将美术学院老师的作品集体组织到香港展销,但由于老师们在定价问题上互相攀比,互不服气,产生了较大的分歧,最后不了了之。他表示,学校拥有强大的人才资源和品牌,艺术家与讲究学术形象的学校进行合作,会更省心,摩擦更小。

老师在授课之余以个人身份参与文化产业项目,是否会影响教学?如果是的话,又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山东艺术学院院长张志民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比如表演专业的老师如果演出机会比较多,往往就不愿意教学生了,而没有演出经验的老师,又难以教好学生。而且有的老师之所以能揽来活儿,实际上是学院教师这块金字招牌在起作用,利用的是学院的品牌资源。有的老师甚至利用学校的设备等资源去做个人的事情。

师生关系的异化——学生沦为老师的“打工仔”,也是这些年来频频见诸媒体的现象。周京新认为,对于上述现象,学校应对老师有所制约。毕竟教书育人是学校的天职,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成千上万的创造性人才,这是大学承担的最大使命。

张志民还提出,学校师生与社会文化产业的良性互动离不开师生观念转变,将课堂学习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一方面,学生走出大门,积极参与文化产业建设,为社会服务;另一方面,如何将学校耗资投入的各种设备资源充分运用起来,这仍然是个问题,需探索出合适的办法。

学校及师生介入到文化产业的运作中,熟悉社会、广泛实践,不失为新形势下一种新的培育思路。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教育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使教育资源与文化产业得到真正有益的结合。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