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从老广东到新北京——王璜生华丽转身出任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8-12 15:46:00 | 文章来源: 艺周刊

 

广东美术馆的馆长王璜生,戴着新的工作证出现在中央美术学院的校园里,这位操着粤味普通话的53岁中年男人,完成了一次新的转身,他开始出任该校美术馆新任馆长。

其实,相较于文化重镇北京、上海而言,广州的当代艺术氛围相对薄弱,并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在北京、上海,整合当代艺术资源的多是拍卖公司、画廊、艺术博览会,独有广东是依赖国家级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整合本地区的当代艺术资源。

王璜生一直强调美术馆必须跟美术史挂钩,美术馆不是一个被动展示的地方,交点钱展完就拉倒。它强调积累、学术方向、学术标准,这个积累又包括收藏“构成美术史意义”的艺术家作品和相关资料。一个美术馆不仅要挖掘历史,借助美术史的眼光去展开去工作,还要积极参与历史的建构,推动美术史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又要积极地参与到当下的文化活动之中来,既要向后看,也要向前看。

当代摄影家颜长江曾说,王璜生现在是中国最受国际重视的美术馆馆长之一,广东美术馆长期,几乎不间断有摄影展览,完全没有一种靠关系,或者说靠名声、靠金钱,能够挤进美术馆,这样的事在广东美术馆是比较少的,所以广东美术馆是比较纯粹的,举办的广东国际双年展、中国人本影展等等,这些展览之后,他们往往把这些展览的几百幅作品收藏起来,这也是非常有眼光的。

广东美术馆的历史从1997年开始,那年,王璜生第一次进到这里,由于土建刚刚做完,不得其门,只得钻入后门而入。时间的钟摆停留在2009年,这十余年的时间恰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到海内外、官方、与民间资本互相结合的最为迅猛的年头。7月16日,王璜生站在中央美术学院的馆长办公室里谈笑自若,他把自己的出走看的很透。

陈丹青评价王璜生:“他本人是学美术史专业出身,而且个人对于美术馆的认识和定位比较清楚,是目前中国唯一专业的美术馆馆长。”他也曾对媒体表示,当得知其北上的消息后感到很遗憾,广东美术馆是国内最好的美术馆,王璜生履行的是一个馆长的职责,丢掉了行政的包袱,摆脱了美术官员(第九届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的形象。

王璜生自是心领神会大家的态度,不过,他也强调,他是在美术官员里做的最不像美术官员的。广东美术馆虽是半官方机构,但是一直都秉承着独立性、民间的﹑学术性的原则。由于美术官员的性质不免周旋一些错综复杂的东西,他希望以一个独立的知识份子形象出现,所以一直很向往中央美术学院的学术氛围,还有北京一个能够产生文化思想力量相互碰撞的地方,自然会产生新的东西和想法,这次北上,并非头脑发热,至于事情的结果,本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王璜生的北上,牵动了不少人对广东艺术的失落和伤感,对于广东美术馆的发展,艺术界关注日炽,谁将成为王璜生之后的新任馆长,有媒体报道,曾经有多个机构向广东省文化厅推荐人选, 王璜生也曾推荐过一位人选,但最终的馆长人选至今未能定夺,广东省文化厅同时也否认了新馆长的人选或将近日面向全国公开招聘的消息。

据悉,在本月和下月之间,广东美术馆将重磅推出“85以来现象与状态系列展”之“两湖潮流——湖北·湖南当代艺术展1985-2009”以及台湾摄影师阮义忠大型个展,王璜生的工作正式交接完毕是在8月1日,有些媒体的传言并不准确,他笑着澄清。

对于广东美术馆继任馆长的人选,王璜生坦言这并非个人的事情,因为个人力量十分微薄,国家想做好一件事情,肯定会找到合适的人,如果认为这件事情并不值得多费周章,包括我这次北上,也就没有可惜的地方,不过是一份工作把我推到了前台,从这点他自认看得很通透。另外,馆长由谁来接任,能够做好或者做不好,国家会有全盘的考虑,要想做好广东美术馆,就去好好选一个馆长,是能够选出来的,至于将来会面临什么,的确很难说。他抿着嘴,想了一会摇着头说:“我没有太多的遗憾。”

最近几年,广东美术馆开始探索如何挖掘被遮蔽的历史。一批广东画家在上世纪30年代创作的“野兽派”、“超现实主义”作品,在被遗忘了半个多世纪以后,通过王璜生与同事们的努力而重见天日,这批广东画坛“失踪者”重新浮上水面让艺术界大为震惊,也成为广东美术馆史上的光辉一笔。

一直以来,美术馆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面对历史,为历史负责,甚至是去建构历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对于当下的历史,美术馆担负有去发现、建构、推动的职责与功能,这是收藏的一个出发点。

王璜生在办馆工作中,提出了以“史学意识”办馆的方针,主张对历史要有沉静下去挖掘的学术眼光,不能随意地跟随社会潮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美术馆都是在被动地做展览,不注重学术,广东美术馆是非常主动地去实践自身的学术定位的。

“是啊,我想转换个角色,因为做了十多年,前年广东美术馆十周年的时候,就有意先走,但是紧接着广州三年展,然后摄影双年展,只得作罢,不过开幕完,我就开始休假了,这么多年,我觉得我的整个精神状态,进入了不可控制的惯性,我的助手很多,能够帮上我的并不多,不少人占据主要位置,却不工作,凡事还需亲力亲为,我很辛苦,其实很多事情是很难做的,凭孤单的力量也不能够建成什么东西。”王璜生不急不缓地回应道。

现在,新的工作单位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处于该校校园内,该馆建筑呈微微扭转的三维曲面体,天然岩板幕墙,配以最现代性的类雕塑建筑,总面积为14777平方米,地上四层,地下二层,局部地下一层,在这里,王璜生以馆做家,过上了快乐的准单身汉生活,住学校,吃饭堂,还能在安静的校园漫步,他似乎实现了自己的“学院梦。”

“这里的场馆很漂亮,基础也很好,北京的氛围很不错,在这种学院的结构里面,做什么事情得慢慢来,不要着急。” 王璜生说。

新馆长王璜生,自有新的想法,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 对于外界的揣测,他哈哈大笑起来,也一一进行了回应。对于刚刚走进新馆的掌门人,他并不急于表明自己的工作方式与立场,他认为,首先还要理清这个学院美术馆本身的架构,该馆有不少很好的规章制度,包括很多的早期的文件,一个大的框架已经放在那里,但是诸多细节还需计议与填充。

王璜生同时也透露:“其实,这个美术馆并没有真正的做起来,其中结构(人员,分工)上的问题等,从个人经验来讲,里面的问题有很多,近期会着重思考这些关系,才会开始讨论工作如何进行,还有博物馆不仅仅满足做几个展览,还有公共关系,公共教育,宣传推广,包括藏品保护,档案啊,资料收集,藏品的开发,或者纪念品开发诸多规划,总之美术馆服务系统还未建立,处于初级阶段。”

作为广州三年展的举办方,在王璜生心目中,他认为艺术家也可以做一个策展人,其实这是一种新的想象,策展这个行业与别的并不一样,或者说并不特别依赖某些东西,另一方面,策展这个行业好玩,可以吸引人家的注意,很多艺术家转换身份,纷纷尝试,并不需要刻意打压。

艺术家作为策展人,在国内国外都不鲜见。前些年有部分策展人在伊斯坦布尔开会还专门出了一本书标题叫做《下一届文献展应该由艺术家来策划》,艺术家策展,就展览而言,有利有弊,或时为之,是很不错的。就参与策展的艺术家而言,其实会是很痛苦的,邱志杰自陈是深有体会。

对于专业策展人的问题,业界曾有人提出这并非阿猫阿狗都都能够胜任,甚至已经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提出建立准入机制,王璜生笑言这个是中国的国情,很多行业,人们都喜欢一哄而上。

其实,广州三年展的策展人制度一直比较灵活,没有明确的行政层级,比较好地做到了权力下放。基本确定了“国内策展人+国际策展人”的策展团队组合方式,馆长是广州三年展真正的决策者和主推力量,每一届的变化较大,比较有活力,接近“董事长—经理人”的企业运作模式,真正有效地实行了策展人轮换制度。

去年,在第三届广州三年展中,王璜生就从众多的策展方案和建议、思考中,邀请和选择了由高士明、萨哈·马哈拉吉和张颂仁组成的策展团队及他们所提出的“与后殖民说再见”的策展主体概念,对于该主题,王璜生解释说:“这是一个目前政治文化领域中无法回避的富于挑战性和争议性的前沿文化理论,而对于这样的前沿文化理论提出思考和质疑,呈现出策展团队尖锐而开阔的批评性视野。”

由此可见,对于策展人的挑选,成为三年展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王璜生并不否认,认为目的无非就是引起思考,在挑选策展人方面,他更有独特的见解,他提出策展人应该提出问题,能对当下文化产生具有针对性和具有某种前瞻或者深度的意义,尤其是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就会对艺术家,或者艺术现象有对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敏感发现,其实这些敏感发现深刻理解就是在于发现艺术家。

策展人和艺术家的实验是一样的,也是一个尝试的过程,要敏感地把一些新的动向通过展览呈现出来,这是策展人应该具备的素质,有评论认为,如果一个策展人沦为给艺术家打工的角色,仅仅只负责把展览的后勤做好,我们说这就是一个弱势的策展人,强势的策展人跟艺术家一样,是有自己的风格的,主题的成功提出,会形成一个强硬的态度,架构起整个艺术文化框架。

“策展人不是凭空想一个主题,组织些艺术家围绕主题做文章,其实他的主题,他的出发点,是建立在对当下现象的深刻理解(发现和敏感),敏感太重要了,它会特别有意思,产生一种非常微妙的变化,然后被策展人提炼出来,他们敏感的选择艺术家,将有意思的这些东西表现出来,有些不是表述,而是一种呈现,将有趣的带给我们,平时这几幅作品也许平平无奇,并没什么特别效应,但经过策展人的思想,组和放在一起,还能与某个主题结合,于是,就会发现眼前一亮,值得玩味,如果策展人能够做到这样,就成功了。”王璜生加重了语气说。

王璜生接着说:“好的策展人当然是缺乏的,我们不要陷入一个为策展而策展的怪圈,很多时候,某个机构给了一笔钱,然后希望做个什么样的展览,带着一定的目的,这些钱都不是白给的,于是会请策展人来做,他就可能会思考,我是做什么?需要替人家做什么,然后需要些什么,如果一个机构表示做一个展览,十个艺术家都要收一件作品,价格如何?策展人就必须搞定艺术家,就得坐下来谈,也许部分艺术家不给作品,这样的策展就变成了一笔交易,还能贴上一个学术标签,这样一个策展现象还是比较多的。”

王璜生还认为策展人坚持独立的知识分子的品德,又比较敏感的去发现一些艺术现象、艺术问题,有一种提升的能力能将发现的问题变成一个可探讨的问题,从而将所要表达的东西呈现出来。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