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王璜生:美术馆意识四谈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10-29 13:03:07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专稿

三,美术馆收藏的文化关怀意识

美术馆的收藏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也可以说是美术馆的最主要的“硬件”,因此,对于收藏工作的态度和意识,将决定一个美术馆的学术及历史的分量和意义。在美术馆的收藏方面,我觉得应具有强烈的文化关怀意识。具体可以是:

一,文化是一个有上下文关系的整体,收藏应注重文化的整体性美术馆的最基本的职责是收藏和保护文化遗产,那么,何谓文化遗产,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遗产可以泛指所有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存在物,包括有形和无形的;而相对狭义的文化遗产,尤其是可能被收藏和展现于美术馆博物馆之中的,我们更倾向于认同具有文化史意义的艺术品或艺术文本,也就是说,我们关注——收藏和研究的不应只是一个孤立的艺术精品,而应该是一组与历史文化相关的、与“事件”、“活动”、“生存状态”等有上下文关系的艺术文本。

当然,艺术精品具有文化文本的意义,它可能是文化文本浓缩的精华或标的的高度,但是,对于以收藏和保护文化遗产为职责的美术博物馆来说,只考虑艺术精品是不完整的,甚至可以说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文化和历史是一个整体,文化的意义也应是在这样的整体中产生。因此,收藏既应重视艺术精品及其价值意义,更要注重藏品的序列关系以及相关的艺术文本的完整性。

二,文化并不是历史资料的叠加和静态的观照,而应是具有人文的温度和情怀。美术馆的收藏只满足于艺术史各环节的衔接和视觉的欣赏性是不够的,收藏除了文化的整体性之外,需要有强烈的文化关怀和文化意识于其中,也就是说应该具有文化的价值判断和责任感。出发点引发和决定了藏品的意义,而静态的藏品也因文化的关注而凸现和丰富其应有的意义。因此,收藏是对一段历史的负责,是以文化的责任收藏历史。

三,以文化的眼光和情怀重新解读藏品,凸现藏品的文化意义。

藏品是静态的,而对藏品的解读和使用却是动态的,这些对藏品的研究及策展的应用,将在文化的关怀之下获得广阔的天地和深层的价值;藏品也将与特定的文化背景构成整体的意义。在这里,一方面是挖掘藏品自身深层而独特的内涵,一方面将延伸和重构藏品在一种文化场景中的意义。以文化关怀的态度来对待藏品,使深藏于美术馆、博物馆的藏品回到社会,回到历史。

四,美术馆的公众意识

美术馆博物馆近阶段以来,从重视“物”逐渐向关注“人”转向,从收藏、研究“物”到关怀、服务“人”转向。新型的美术馆,越来越多地关注人的问题,关注人和美术馆博物馆,人和艺术品之间的关系问题,甚至是在美术馆博物馆的空间中人与人交流的关系等等。从这个角度讲,可以说这是一个关于“文化民主化”的问题,它包括公共文化机构的职责职能,纳税人的权益,社会的民主程度等等,更关系到一个进步的开放的社会对待文化的态度和观念。在这个问题上,作为一个新型的美术馆,应该将关注人重视人的问题提升为美术馆的战略职能。也就是说,如何具有“公众意识”,如何运用相应的方式和手段为公众服务,如何了解公众的想法,具有公众的思路和相应的政策方式,以什么样为目标和目的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也就构成了我们所谓的“公众政策”,即一个美术馆工作的出发点和方向。对公众政策的考虑,首先要了解我们的对象是什么,也即什么是“公众”,它的范围怎样;第二、我们可能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为公众服务,包括一些实践方面具体的考虑、步骤还有意识观念等等。

首先,“公众”并不是一个无边的,等同于“人民”的概念,“公众”是具体的人和群体,“公众”是由不同的人、群体、阶层,不同的专业等构成的,因此,在考虑“公众”问题及“公众政策”方面,就不能过于笼统和概念化。

一般来讲,一个美术馆的公众政策使命是为了让尽可能多的人从艺术文化中获益,这也体现着美术馆的“文化民主化”的理念,美术馆是一个公益事业文化服务机构,它担负着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的使命和职能,那么,所谓的“公众政策”就是由三方面来展开和体现:

一、公众的范围、构成和需求是什么?当然,公众的范围可以说是无所不包的,它包括各个社会阶层、文化阶层和各个年龄段的人,也包括各种类型即各种兴趣爱好、各种特殊的品位和背景、各种特殊的人群等等,其实,这样的表述已经包含了公众的类型和构成的分析。

这种对公众的构成多方面的考虑,这是美术馆的服务政策、服务方式等等考虑的出发点。对于公众多层面细心的分析,包括对资料收集、整理,对他们心理需求的了解,包括一些问卷、调查、分析等,这些方面的工作本身就是一个美术馆公众政策的部分,也是为美术馆公众政策提供了一些有利的思考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公众进入美术馆的需求是为了获得文化的感受和体验,这也包括精神、情感的兴奋、休闲或刺激和思考等等。当了解了公众的范围、构成需求之后,我们才能够制定出相关的公众服务的政策。

二、我们能为公众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由于公众的范围、构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他们对美术馆的需求也是多样性和多层面的。但是,美术馆是一个应具有区域和时代文化标杆意义的机构,那么,美术馆所指向的具有建设意义的文化性也势必与多样性多层面的公众需求无法完全的一致,有时甚至会产生较大差异。在这里如何面对多层面的观众,又跟美术馆作为文化标杆的意义构成太大的冲突。在这方面做什么样的工作,我个人认为,美术馆应该以一种富有文化建设性,包括对区域、对时代所应有的文化姿态和知识理想来为公众服务。

在公众政策方面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是提高更多的公众文化水平,同时注意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要考虑到不同公众的接受方式以及他们的构成成分和需求、兴奋点,如何重新激发起美术馆与公众之间的活力,使美术馆能够满足公众在艺术、历史、求知等方面的深层需求和潜在目的。

在美术馆的这种公共服务方面,由于公众构成的成分的多样性,公众也应该具有的多层面,尤其是对特殊人群的服务和关怀,这既包括专家学者、研究者、艺术家、文化人等等的服务,也包括一些残障人等等。

当然,美术馆的公众政策是一个很丰富也很有挑战性的课题,上面提到的只是有关公众政策思考的出发点,由这样的出发点展开,会衍生出许多美术馆新的思路和意义。比如,公众政策如何将博物馆致力于动态发展的背景中,其确定的方针、纲领应该如何在美术馆的一切重要性工作中予以贯彻,如美术馆的发展计划、教育培训活动和文化传播活动、履行其社会职能的各种形式、公关活动接待方式等等。比如,如何保证公众被当作美术馆重要的合作者来对待;如何尽可能地保证各个社会阶层、文化阶层和年龄段的人都来参观美术馆,使参观者不仅在人数众多,而且结构多样,具有代表性;还要保证公众受到认真接待,有各种付诸实施供他们,使他们认为是真正有意的文化体验。

美术馆的公众政策其基础来自于公众意识,同时既要借鉴理论知识,又要借鉴实际研究经验,它的直接目的是提高公众的修养将公众与美术馆与艺术作品之中的关系调整到最佳状态。“文化民主化”的最好的定义是,“让更多的人接近艺术作品和精神产品”,(法国作家马尔罗)我再补充为:让更多的人以最佳的状态接近艺术作品和精神产品,这就是美术馆公众政策的文化民主化的实践和体现。

2009/10/20于中央美院

   上一页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